碩博士論文寫作的學科差異|貝塔語測
碩博士論文寫作的學科差異

Facebook  Facebook  
不同學科的學術寫作也不同?從碩博士論文看寫作風格的差異
在進行碩士或博士論文寫作時,許多學生會發現:即使掌握了一般的寫作技巧,仍然難以拿捏「該怎麼寫才符合自己學科的標準」。這並不是錯覺。事實上,許多研究早已指出,不同學科在學術寫作上的差異非常明顯。
為什麼不能用研究文章或教科書來學論文寫作?
雖然 Hyland(1999, 2005a, 2005b)曾深入分析研究文章和教科書中的學科差異,但這些文本的功能與碩博士論文不同。研究文章通常是專家為專家撰寫,目的是呈現研究成果並參與學術對話;而論文則是學生為了進入某個學術社群所撰寫的「入門門票」,目標與語境皆不同。
Hyland:論文中的「後設論述」差異
Hyland(2004a)專門研究了碩士與博士論文的「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使用情形,這是指作者在文本中如何引導讀者、組織論點、表達態度與立場。 他的研究發現:
  • • 博士生比碩士生更頻繁使用後設論述,這不僅是因為博士論文篇幅較長,也與博士生通常具備較成熟的寫作技巧有關。
  • • 社會科學學科比自然科學使用更多後設語言,例如模糊語(如 might, perhaps)、態度標記(如 surprisingly, interestingly)與自我提及(如 I, we)。
這些語言特徵反映出學科本身的溝通風格,也提示寫作者需要調整策略來符合讀者預期。
Thompson:不同學科的指導教授對論文的期待大不同
Thompson(1999)訪談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發現他們對寫作風格與論文架構的看法大相逕庭。例如:
  • • 有的教授強調研究對象本身應為焦點,嚴禁學生用「我」來干擾;
  • • 但也有教授認為,在適當的情境中使用第一人稱有助於清晰傳達想法。
這些差異顯示:沒有一種單一的博士論文寫作模式。論文的風格、語言與結構會受到學科傳統、研究方法與指導教授偏好的影響。
寫作者的語言選擇,反映學科身分
根據 Hyland(2012)的觀察,學術寫作不只是知識的展現,更是作者與所屬學科社群關係的表現。寫作者透過語言展現對學科價值觀的認同,並與讀者建立「我們是同一圈內人」的默契。 這也意味著:成功的學術寫作不是單靠語法正確與邏輯清楚就夠了,更重要的是能寫出「符合該學科社群期待」的語言與結構。
跨學科研究,讓寫作更複雜
Nygaard(2017)指出,跨學科論文的寫作面臨更大的挑戰。不僅價值觀不同,對「什麼是好研究」的期待也不同。例如:
  • • 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指導教授可能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議;
  • • 學生可能在一個學科下撰寫論文,但其核心理論卻來自另一學科。
這時,最重要的策略是:釐清論文主要歸屬於哪個學科,並以該學科的寫作價值為核心,同時將其他學科的觀點視為補充,而非對立。
結語:寫作前,先了解你的學科文化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行話」、慣例與價值觀。如果你正在撰寫論文,或準備開始進行研究寫作,最重要的不是先從「怎麼寫文章」下手,而是先問自己: 我的學科社群重視什麼?我該怎麼用語言來建立與他們的關係? 唯有了解學科的期望與文化,才能寫出真正「學術化」、也「被看見」的論文。  

閱後觀點思考
Q:去圖書館找三本在你的研究領域中所寫成的碩博士論文,把目錄表影印下來。再找三本在其他不同研究領域中所寫成的碩博士論文,也把目錄表影印下來。接著記下每篇碩博士論文的異同。歸納一下在你的研究領域中,什麼算是典型的論文?

關聯閱讀
課程推薦
文章分類:閱讀寫作新鮮室   寫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