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寫作在碩博士論文中的影響|貝塔語測
跨文化寫作在碩博士論文中的影響

Facebook  Facebook  
在撰寫碩博士論文時,文化差異會影響作者的寫作方式和表達風格。跨文化修辭學(intercultural rhetoric)研究不同語言和文化下的寫作特徵,特別是在學術寫作中。這一領域始於 Kaplan(1966)的研究,他分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論文,發現文化會影響文章的結構和論述方式。雖然他後來修正了過於強調文化決定論的觀點,但許多研究仍指出,學術寫作在不同文化中確實存在差異。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過度強調文化差異可能忽略語言間的共通性,導致片面理解。 例如,Kubota(1997)認為,將某些文化的寫作方式過於簡化,會忽略語言內部的多樣性。她指出,英文寫作風格本身也很豐富,並非單一的線性結構。Leki(1997)也提出,雖然學生被教導遵循標準英文寫作格式,但實際上的學術寫作更具彈性。有些被視為華文、日文特有的寫作方式,英文中也會出現。因此,將文化與寫作風格劃上等號是不準確的。 
此外,Kubota 和 Lehner(2004)批評將文化寫作風格簡化為刻板印象。他們指出,某些研究認為華文寫作是「迂迴的」,而英文是「直線的」,這種分類忽略了寫作的多樣性,也可能對學生造成誤導。例如,Pennycook(2001)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英裔澳洲學生因其華人姓氏被認為具有「東方」寫作風格,導師建議他改用「西方」的線性結構,但這種假設完全與學生的文化背景無關,反而造成誤解。 
語言差異還體現在語法和語用(語言使用方式)上,這對於使用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來說是個挑戰。Lu 等人(2016)對香港學生和英國母語者的研究發現,兩者在學術論文中使用連接詞的方式不同。香港學生較少使用表示對比的詞(如 however),有時甚至會錯誤使用 on the other hand。這顯示,學術寫作不僅需要語法正確,還要理解語言的實際用途,這與文化和語言環境有密切關係。 
文化差異也影響論文中資訊的呈現方式。英文學術論文通常屬於「低語境」溝通方式,作者必須清楚解釋,不能假設讀者已經了解背景資訊。而像日文等「高語境」語言,則依賴讀者自行理解,作者不會詳細說明。因此,英文學術寫作強調完整且清晰的資訊,省略必要細節可能會降低論文的說服力。 
碩博士論文寫作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結構,還要理解文化差異,並根據不同語境靈活調整寫作方式。過於強調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誤解,但適當了解各種寫作風格,能幫助學生提升學術論文的品質,並更有效地與國際學術界溝通。

閱後觀點思考
在你的母語和文化中,學術寫作的典型特徵是什麼?將此與你所理解的英文學術寫作進行比較。

關聯閱讀
課程推薦
文章分類:閱讀寫作新鮮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