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學術寫作與作者身分的挑戰|貝塔語測
第二語言學術寫作與作者身分的挑戰

Facebook  Facebook  
在學術寫作中,作者身分是特別重要的議題,尤其對於正在撰寫碩博士論文的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術寫作通常強調客觀性和非個人化的表達方式,因此,學生常被告知避免使用如「我」這類人稱代名詞,因為這會使論述顯得過於主觀(Hyland, 2002)。然而,Hyland 指出,所有的學術寫作都反映了作者自身的觀點以及他們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這使得完全去除個人聲音變得不切實際。 
對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而言,這種要求更加複雜,因為他們在第一語言的學術寫作中,往往習慣於不同的寫作方式和表達風格(Seloni, 2018)。例如,Prince(2000)的研究探討了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英語論文寫作中如何處理作者身分的問題。她研究了一群曾以母語撰寫論文的華人和波蘭學生,發現許多學生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必須改變或放棄個人身分,才能符合英語學術寫作的要求。其中,一位名叫 Ilona 的波蘭學生,起初極力保留自己的獨特風格,但最終為了通過論文審查而不得不改變寫作方式。 
Bartolome(1998)強調,成功適應西方學術環境不僅涉及語言能力,還需要理解並掌握特定學術文化中重視的「語言語境化語言」(linguistically contextualised language)。對許多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他們可能擔心失去自己的文化身分,或害怕在新的學術文化中被同化。例如,Ilona 就對此感到焦慮。然而,其他研究則呈現了不同的觀點。Shen(1989)的研究顯示,某位華人學生認為學習新寫作方式為他增添了新的視角,並未削弱其文化身分,反而讓他獲得了更多的自我認同和對世界的理解。 
這些差異顯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術寫作中需要在新舊身分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平衡不僅與文化對寫作的看法有關,也涉及學生如何與其指導教授、審查委員及其他讀者建立新的關係。Silva 和 Matsuda(2013)指出,寫作是一個動態且複雜的過程,作者不僅需精確表達事實,還必須協調自身觀點與讀者期待,確保論述具說服力並符合學術社群的標準。 
為了在學術領域中取得成功,學生需理解並遵循其學科重視的寫作方式,並建立一個能被學術社群接受的作者身分(Hyland, 2009)。這需要學習如何協商一個既能維持個人特質又能符合學術文化的自我認同,並理解研究領域內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Hyland, 2011)。因此,第二語言學習者需要在母語與目標語之間進行調和,並適應不同文化對學術寫作的期待,才能成為具備可信度和影響力的學術作者(Seloni, 2018)。

閱後觀點思考
  1. 你如何在第一語言寫作中表達對某件事的看法?這跟在英文中相同還是不同?你覺得用英文做這件事有多容易或多困難?
  2. 以下是 Cadman 2000 )所進行的一項探究中 一些第二語言學生對於在論文寫作中表達觀點的看法。這與你的感受有多麼相似或不同?

關聯閱讀
課程推薦
文章分類:閱讀寫作新鮮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