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實行短評|貝塔語測
QE3實行短評

Facebook  Facebook  
 

    等待許久的重要變數-歐債問題&美國QE3,在近期兩週陸續有了答案。除 9月初ECB的買債計畫令市場振奮外,德國憲法法庭對ESM的裁定結果,以及歐盟對銀行監管機制訂定時間表,包括2013.01將已接受或要求紓困的銀行納入監管2013.07 將具系統性風險的銀行納入監管2014. 01推動全面實施銀行監管等,在使歐元區銀行更明確地建立單一監管機制後,國際間皆給予相當正面的反應,以上皆顯示歐債危機已朝正向發展當中,而9/13美國聯準會亦進一步宣布擴大量化寬鬆,強調將每月購買400億美元MBS,直至就業明顯改善為止。

  歐債危機發展至今,一度陷入政治問題的襲擾,但最終仍達成共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歐元區內各國受到財政赤字必須達到3%水準的限制,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無不實施撙節方案,特別是向歐盟要求金援之國家,為順利取得援助,更須接受嚴苛的減赤條件,在景氣情勢已陷入惡化之下,政府不僅無法以財政政策提振經濟,更需大幅削減政府預算,造成經濟更為惡化的窘境。有鑒於歐元區各國因政府擴大撙節而陷入衰退泥淖,導致民眾強烈抗爭,也使減赤方案比預期目標更不易達成。此時,以法國總統歐蘭德為首,提倡刺激經濟成長的呼籲,確實重新受到整體歐元區的注意,若是歐元區後續能夠在堅持減少財政赤字的前提下適度鬆動對歐元區各國撙節的要求,將有助於避免未來歐元區之經濟情勢陷入更深度的衰退。

  至於QE3的推行,筆者對其結果並不驚訝,雖然筆者先前提過宣布QE3的機會並不高,但上周亦提過,就業市場仍是Fed最在意的數據;確實,美國就業增速減慢、經濟緩步衰退的下行風險始終存在,今年上半年美國整體景氣仍偏弱,GDP 季增年率平均僅1.85%,失業率高於8%已超過46個月,因此才加速促使擴大量化寬鬆的推動,且Fed亦強調若就業還是無法明顯增長,則可能擴大購買規模、範圍,也不排除推出其他政策工具如調降超額準備金利率等,在此同時,Fed也明確表態,即使景氣成長已邁入增強之狀態,仍會維持超低利率一段時間,故將低利率維續時間由2014年底再度延長至2015年中。

  若真的如Fed所言,則此次QE3的動作,便是在讓市場了解,只要景氣復甦不夠強勁,且不足以有效改善失業率和經濟情勢,則聯準會仍將繼續擴大寬鬆,這樣的明確政策宣示,筆者仍認為,對穩定市場信心的效益將遠高於實質效益。

  觀察過去Fed實施QE對市場的影響,前後兩次對景氣與金融市場的激勵效果呈遞減趨勢,且越到後面越能感受到,貨幣政策的推動,只要銀行無法將資金的流動性轉移到經濟活動之中,寬鬆貨幣是無法對經濟成長有太多推動之助力。另外,Fed亦在發言中表達,經濟刺激措施無法抵擋「財政懸崖」對經濟造成的衝擊,不僅是這樣,其他挑戰還包括減稅措施到期(2012.12.31 期滿)、政府支出自動刪減(高達 1090 億美元,2013.01.02生效)、需調高政府負債上限等其他到期的財政措施,以上皆為未來美國實體經濟可能增添之變數。

  而美國經濟成長的引擎之一-房地產市場,可以觀察到的是,購買機構MBS資產是為了壓低利率,特別是抵押貸款利率,但並非所有的借款人都能受惠,仍有人會受到嚴格貸款條件的限制,且美國銀行業目前持有過多儲備金達1.5兆美元,卻並不急於將這些錢貸放出去。因為低利率讓他們很難在新的貸款上,取得獲利Fed原希望這樣的計劃能使利率進一步走低,以壓低企業,消費者與購屋者的借款成本,但即使利率已經走向低點,也並未讓銀行業提供的貸款大幅增加。

        所以筆者仍強調,QE固然可以讓利率走低,但卻並未協助房市帶來明顯復甦,而也看不見顯著的企業投資活動,甚至是信用貸款,最終或許也可能無法明顯創造就業機會,現在市場仍需要除了寬鬆貨幣以外的因素來推動成長,也因為這樣,筆者對未來經濟景氣仍抱持較為悲觀之看法。前二次QE之總額共達2.3兆美元,創造了約200萬個工作機會,美國目前仍需恢復470萬個工作機會,才能回復至2008年的就業水平,若要走向完全復甦,則美國需要增加1100萬個就業機會,而截至2012.08為止,仍有1250萬人失業,以當前復甦速度計算,這代表著可能還需要八年以上或更久之時間,才能回到危機前就業水平。筆者相信QE3的效果將無法獲得與前兩次QE相同之效益,並對總體經濟的提振效果會相當有限,與此同時,持續一段時間的高失業率已經讓技能較高、經驗豐富的工人流失,將持續損害了對經濟推動成長之潛力。

  但QE卻是Fed不得不用同時也是最後能用的政策工具,利率已經無法再低,而對整體GDP提升的效果可能不到1%,且相信Fed也知道房市、企業投資保守及徵才消極、民間所得與消費的消退,以上皆不是因為利率的高或低所影響,僅是對未來經濟展望仍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然而,Fed在這樣的危機中,已將所有可用之政策工具付諸實行,現在便期待市場能給予更多正面的回應,唯有隨景氣走入復甦、房市恢復活絡,而企業獲利有所提升,配合資金充足,才能改善就業環境,進而帶動家庭財富增加,提供消費增長的動能,如此才能使經濟邁入一個正向的循環。

文章分類:閱讀財金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