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觀光試點與建立投保協議之效益|貝塔語測
擴大觀光試點與建立投保協議之效益

Facebook  Facebook  
 

    8次江陳會雖然延後多時,但最終仍順利於8/9完成簽署各界期盼已久的投資保障協議,加上8/8觀光圓桌會議亦宣佈陸客自由行試點城市擴大開放,近期兩岸政策交流之進步,確實對台灣目前低迷的經濟情勢注入一股新的希望。

   主計處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僅為1.66%,而構成經濟成長要素中的出口部分,受到全球經濟景氣復甦遲緩的影響,短期間很難扭轉窘境,民間消費部分,又受薪資低迷、失業率仍高、通膨之衝擊,提振不易,但在投資部分,確實可藉由政府的政策作為,一方面改善投資環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則是增加國內企業和外資相互投資交流的機會。

    首先是擴大觀光試點部分,就台灣而言,隨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服務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中發展觀光服務產業更是產業政策重點。在開放陸客來台以前,日本旅客為台灣最主要的客源。自從20086月正式開放陸客來台後,大陸旅客快速增加,2010年大陸旅客來台佔全體旅客的比重達29%,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台灣最大的旅客來源。由於旅客人數的增加,對台灣觀光產業亦提供發展契機,未來陸客商機,將持續帶動國內航空、住宿、餐飲、百貨等產業發展,並促進民間投資以及增加就業機會,有利內需成長。

  然而,就陸客自由行的開放部分,卻未能達到效益,若相較於香港開放陸客自由行,開放城市數目自2003年初期10個,逐漸擴大至200749個,至2011年全年已有2810萬人數的大陸旅客,其中1834萬人採取自由行的方式,每日平均有5萬人的陸客赴港自由行,成為香港觀光經濟重要成長動力。

  但台灣於20116月進一步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後,市場原先普遍預期此舉將帶來龐大商機,預估陸客自由行每年可為台灣創造91億至195億新台幣的外匯收入。但直到現在,試點城市僅北京、上海、廈門等9個城市,且對於申請來台手續與財力證明限制繁多,使自由行旅客人數未大幅成長。

  也就是說,陸客自由行來台仍具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8/28後將增加濟南、西安、福州、深圳共4個陸客自由行試點城市,離島自由行則增加海西地區共11個城市至20個。此舉將有助陸客來台人數成長,台灣觀光產業可望持續受惠,並提供台灣內需投資與就業成長之有利條件。

  再來提到投資保障的部分,目前國際投資制度中,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BITs)是由兩個國家之間所簽訂的平等、互惠、投資協定;大部分的BITs  為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所簽訂,目的在於約定雙方政府透過公權力,以保障投資人在地主國之政治風險,包括外匯管制、徵收、國有化、沒收、戰爭、叛亂、暴動等。

  兩岸雙邊投資一直呈現台灣對大陸投資熱、大陸對台灣投資冷的不平衡狀況。自20097月開放陸資來台以來,累計至今年6月底,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僅3億美元,同一時期,台灣對大陸投資累計金額則高達347億美元。由於台商在大陸經營屢傳糾紛或權益受損,台商經貿糾紛案件已明顯增多,顯示現行法令已無法滿足台商對於投資權益保障的需求。

  投保協議中,最明顯的效益在人身保護以及財產保護方面,能讓台商在投資上更放心,並有助台商在大陸發展,解決投資糾紛。另外,亦具有重要意義的,便是投資人定義,擴大至納入經第三地赴對方投資者,而徵收應符合公共目的等基本原則,並按公平市場價值予以補償等投資保障。過去,兩岸投資的歷史來看,有許多台商熱衷於透過海外第三地投資大陸,如在1980年代初,就有一些台商看好大陸改革開放帶來的機會,便躲開政府監管,在第三地註冊公司,以外資名義搶進大陸,而後續台商經第三地投資,除了資金方便進入大陸外,對大陸市場狀況的摸索,以及方便財務調度等原因。

  而在此次投保協議後,把經第三地投資大陸的台商企業納入協定保護範圍,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台商身份定義難題。從海外第三地投資的台商獲得了法令上的保護,更可以使他們可以大膽進行全球佈局,激勵他們擴大經由海外的轉投資規模。例如將公司註冊在香港、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免稅或低稅地區,再投資大陸,不僅減輕了稅收負擔,而且從全球佈局的策略層面考量,資金出入更加自由,不易受兩岸時局牽制,更有助於公司成為一家全球性企業,為台企投資大陸創造了更大的成長空間。

  雖然此次投資保障協議的簽訂,在「逐步減少投資限制」與「投資便利化」兩方面並沒有著墨太多,但雙方皆希望積極增加相互投資的意願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對台商,大陸企業來台投資亦是需要獲得保障,因此簽署兩岸投保協議,對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投資關係是相當有幫助的。未來,兩岸經貿仍有賴雙方政府持續的協商溝通,減少市場投資障礙,並提供相關配套措施,以健全兩岸投資交流的管道。

  

文章分類:閱讀財金新視野
下一篇:談寬鬆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