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人民幣背景下的兩岸金融合作(一)|貝塔語測
當今人民幣背景下的兩岸金融合作(一)

Facebook  Facebook  
 

  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企圖心昭然若揭。20093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一文,表示應該重建特別提款權(SDR)地位,創造超主權儲備貨幣,同時讓人民幣在SDR扮演重要角色,此舉顯然是為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地位鋪路。緊接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陸續出台,包括實施一系列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推動人民幣債券國際化以及簽訂貨幣互換協定等。

  近年來,外資企業與外商銀行(甚至是世界銀行)紛紛看準人民幣未來發展的潛力,大舉投資或卡位發行人民幣債券,觀察最近跨國企業或投資銀行於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之情形,超額認購的情況幾乎已經是常態,人民幣國際化地位之提升不可言喻。

  而在貨幣互換協定上,在2008金融海嘯後,為因應未來可能的金融危機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先後與多國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定。截至2011年底,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馬來西亞、香港、白俄羅斯、阿根廷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簽署了總額達1.3兆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定,部分協定進入實質動用階段。

  針對兩岸簽訂MOUECFA後,未來兩岸金融合作將會日益頻繁,特別是隨著兩岸周末包機直航、開放陸客來台、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等限制的鬆綁,兩岸貿易與資金的往來勢必會更加頻繁,貨幣兌換的實質需求將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一旦貨幣清算機制遲遲無法建立,只會平白增添有兌換需求的民眾與廠商的匯兌成本。因此,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有急迫性的需要,且對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及制度化有著正面意義。

  由於目前中國大陸對於金融市場運作仍處於嚴格控管的階段,家讓兩岸金融制度面所形成的障礙以及對於授信觀念與相關擔保抵押品的認知差異,還有徵信問題,往往使得台商企業無法從陸資銀行取得足額的人民幣貸款。是以,台商企業普遍需要母公司財務支援,而無母公司支援的中小企業台商則必須轉向外資銀行或國銀的OBU借貸所需資金。然而,由此取得的資金往往不是以人民幣形式而是以美元形式到位,因此還是得面臨匯率風險與無謂的匯兌成本支出。有鑑於此,為解決往廣大台商融資問題,兩岸應盡快協商,讓已登陸的台資銀行(分行)可以全面開展人民幣業務。同時,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與兩岸貿易以本幣結算也應加緊通過,降低台商的匯兌風險與成本支出。

  目前兩岸現鈔清算機制已經建立,除解決人民幣短缺問題外,亦減少人民幣與新台幣通過第三方貨幣(美元)兌換的匯損及相關手續費。外來依但兩岸廠商直接使用人民幣獲新台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更可節省大量匯兌成本,立即提高整體獲利,也可規避第三方貨幣波動的風險。在此同時,亦有助於兩岸金融市場之發展,就長遠來看,一方面可以建立兩岸遠期外匯市場,提供兩岸貿易往來的外匯避險管道,另一方面也有機會帶動台灣金融業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之功能,有助於台灣建構完善的金融服務平台,並進一步形成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從實際層面來看,此刻也正是推動兩岸貿易以本幣結算的一個絕佳時機。首先,美國仍陷於金融海嘯的泥沼,仍未完全脫身,再來人民幣處於強勢地位,兩岸貿易以本幣結算,對兩岸具有正面效益;第三,台灣與大陸貿易金額龐大,有利於兩岸企業(尤其是廣大的台商)降低成本,並提振經濟;最後,可使兩岸免於積累過多外匯,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和影響,增強兩岸的貨幣自主能力和利益,進一步維護國內總體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如同前面所提到,看準人民幣未來的發展潛力及中國強勁的經濟成長動能,外資企業與外商銀行紛紛卡位投資或發行人民幣債券,一有人民幣債券發行,往往獲得超額認購。自2007年大陸開放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以來,香港至今已成功發行人民幣債券總額超過500億元,成功擔負起人民幣離岸中心及結算中心的地位。

        相較於香港,以兩岸的貿易量以及未來雙向投資的啟動來看,台灣更適合作為人民幣離岸或結算中心。尤其現今大陸持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從2009年開始,即積極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預計以最短的時間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緊接著再逐步開放資本帳項目的管制,進一步讓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最終再發展為國際儲備貨幣。若能讓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除可擴大人民幣債券市場、協助兩岸債券市場的發展外,也勢必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文章分類:客座專家實務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