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來看,中國共有16家上市銀行:5家大型商業銀行、8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3家城市商業銀行,這16家上市銀行在中國銀行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主體。而這些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已達到64萬億元,占中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86%,雖然略低於09年的比重,但這16家上市銀行的盈利性仍持續提高,其資產收益率(ROA)為1.16%,而資本收益率(ROE)是21%,高於中國商業銀行總體的盈利性;另外,這1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14%,由此可見,中國銀行業的金融改革已獲得初步進展。
從英國《銀行家》雜誌最近公布全球1千大銀行排名,中國工商銀行2010年獲利達325億美元、是全球最會賺錢的銀行,第二名也是中國的建設銀行,去年獲利高達264億美元。而在中國股市2010年前三季,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獲利都下滑的情況之下,中國16家上市銀行營收高達人民幣1.66兆元,超過中國西部六省同期GDP總和,獲利人民幣近700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成,平均每日盈餘人民幣25億元。
中國金融服務業的特徵,仍以間接金融為主,獲利模式較為單一化,營業收入仍主要仰賴國內的存貸款利差,目前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達3.5%,一年期貸款利率達6.56%,可見中國銀行的存貸款利差是歐美及台灣銀行業利差僅約1%的數倍,因此單仰賴存貸利差就能帶給銀行業不少的獲利。然而,由於整體銀行業的商業化開始不久,其風險管理仍待加強;且整體金融服務向大型、中型企業、城市以及中、高所得者傾斜,因此在政策上將持續朝向鼓勵小企業金融、農村金融和消費金融為主要方向,例如從2007年村鎮銀行的誕生,充實農村金融市場,這已對於縣域經濟中的中小企業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而在十二五規劃下,整體中國金融改革目標將是:1. 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可自由兌換;2. 增加直接融資的比重;3. 金融服務將會持續延伸至整體農村及中小企業;4. 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的地位將更加明確,並進而朝向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發展,而上海則是定位為全球的人民幣資產交易、定價、清算中心,並加快提升股票、債券、外匯、貨幣、期貨、黃金和產權等市場功能和國際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經濟市場的不穩定性仍持續加劇,而利率與匯率的自由化也將會影響原本中國銀行業的存貸利差獲利,加上整體市場的開放,不論是大陸國內銀行業、或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國內、外同業競爭將會更為激烈。
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的推動,首先即是將經濟金融存量資產人民幣化,如人民幣兌換、存款、保險產品、基金產品等,並促進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推出人民幣產品與服務,包括國債和企業債券的發行和交易、人民幣為單位的保險及基金投資產品等,加上目前已允許企業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並向境外人民幣持有者開放國內債市,而在QFII制度上,逐步允准境外人民幣非居民投資境內資本市場,且允許香港本地銀行做人民幣存款、向境內作人民幣貸款,亦允許海外人民幣以FDI投資國家產業投資項目、境內實體經濟等,讓人民幣能藉由多元化的方式進出大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