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努力讀書、努力工作,是為了讓自己能獲得財富;而每個人熱衷於投資,無疑也是希望投資能夠為自己帶來財富。然而,大家是否曾經問過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1. 為甚麼要唸書? 還要好好唸書?
2. 為甚麼要進好學校? 選好系所?
3. 為甚麼要找好工作?
4. 有好工作就有錢?
5. 有錢就有快樂?
錢是否真的能為人們帶來快樂?根據一項研究顯示,二次大戰後,美國人均所得增加三倍,快樂指數沒有提升,青少年自殺率卻同步增加三倍;另外,目前全球銷量最大處方藥是用來治癒精神病的抗憂鬱症藥物。
馬修李卡德(Matthew Ricard)為一位法國生物分子科學家,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分-藏傳佛教高僧;他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很早就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始終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在這裡,提供給各位一個新的財富觀:首先,人生漫長,生活快樂最重要;再者,要快樂幸福,必須要先確定適合自己的生活水平;選擇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水平後,才去追求對稱的財富,以維持適合自己的生活水平。住豪宅、開名車不一定能為你帶來快樂;各位所應該做的是,先定睛自己的快樂,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進而創造真正屬於你的財富!
當然,究竟什麼是快樂?一般來說,可將快樂分為三種不同的層次,包括愉快的感覺、專注的活動、有意義的付出,認清這三者的不同,才有機會帶來更多財富。在這其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具備能力做好喜歡做的事"將有助於你一步步體驗不同層次的快樂;另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在過程中對其他人有正面意義,也能讓你感受到不同的愉悅感。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研究,追求物質享受所帶來的感官快樂是最為短暫的!
既然物質享受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快樂是如此短暫,那又該如何去尋找真正的快樂?方式其實相當簡單,就是增加人生的體驗,包括多旅遊、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多瞭解世界、大自然;同時也要培養自己的認知和心態,不靠增加擁有物品,不讓短暫擁有東西的快樂迷惑自己。
漫長人生之中,其實有三個相互牽動的面向,包含家庭規劃、事業規劃和理財規劃;唯有這三個面向相互和諧,才能讓人生過得幸福快樂。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其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提到,人類生活中基本的五大需求,依照層次順序由低而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各位或許可以思考一下,上述這五大需求,是否皆能用金錢來解決?
之所以要探討財富是否會真正帶來快樂幸福,原因在於人生這五大需求,的確都需要金錢來支應,且金錢滿足低層次人生需求時,確實會讓人們感到快樂;然而,超越所謂貧窮的那一條界線以後,財富的增加,並不會等比例給我們帶來快樂。因此,認識自己在意的快樂將會是更為重要的事,而不是持續選擇賺更多的錢;同時,清楚自己快樂所在的人,比較會有定力,也會比較專注,也才容易獲得更多財富及心靈上的富有。
已知快樂與財富的關係後,就可以來討論理財的意涵。一般來說,理財規劃依序可分為"現金流量規劃"、"保險規劃"、"投資規劃"、"租稅規劃"、"子女教育規劃"、"退休規劃";其中,由於全球人口結構高齡化,使得退休規劃日益重要。這裡要跟各位說明的是,理財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實現快樂人生,但正確理財的步驟應該是要從"需要"出發,而不是"想要";也就是說,各位應先確實選擇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而追求投資報酬率,再利用資產配置的方式來降低投資風險。希望各位能夠了解,理財目的是協助自己"實現快樂人生",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當你真的能夠了解理財的步驟,那就可以從頭開始規劃起你人生的理財,從今天做為起始點,釐清你的人生目標和優先次序,一一去實現和達成;值得注意的是,理財首要之務,是讓你的存款工作更為賣力,同時清楚你自己投資的是什麼!
理財投資有幾個思慮上的陷阱,首先是投資人對自己過度自信,並具有盲目的群眾心理,使自己在投資的時候出現追高殺低的情況;再者,投資人自身的投資行為容易受到同儕壓力的影響,缺乏主見和定力,使投資決策搖擺不定;最後,以自己的視線來研判風險,而沒有注意到市場環境的變化,同時也沒有思考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現代社會仍然有一些投資人,在缺乏理財常識下,進行盲目的投資,這是相當不智和危險的事。
最後,以下幾句話與各位共勉,期待各位能夠找出人生最珍貴的擁有。
1. 人生不能只定睛於財富多寡,財富是為了實現快樂人生而存在
2. 認清自己在意的快樂最重要
3. 定力可以對抗外界的干擾
4. 勤儉不浪費
5. 愛自己、愛人、關懷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