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專欄(五)投資後管理|貝塔語測
創投專欄(五)投資後管理

Facebook  Facebook  
 

      創投公司的投資後管理,其角色類似於做為"創業家的顧問",提供管理咨詢服務與專業人才仲介。一方面協助進行企業內部管理與策略規畫,外部運用創投公司的關係網絡,提供技術資訊與技術引進的管道,亦可介紹有潛力的供應商或購買者,並提供法律與公共關係的諮詢;另一方面,創投公司可參與董事會,協助解決重大經營決策,有時可協助企業進行組織重整、購併、策略聯盟或合作開發,並提供適當的建議。

   之所以要進行投資後管理」,其原因在於創投公司在投資時,可能會面臨些許投資風險,包括公司可能出現內部帳目不清、人事經常性異動、經營者誠信、股東權益變動等,而外部問題則是產品技術研發進度弱後、產品的市場接受度低於預期、多角化經營風險等。因為有上述的投資風險,有可能使創投公司的投資付諸流水;所以創投公司對投資案投入資金後,便需要進行投資後管理,以降低投資風險。

  投資後管理,針對不同產業而有不同的管理方針,根據被投資公司所屬產業差異而有著不一樣的觀察重點,以下將列出一些產業類型,提供各位參考。

(1)成熟型產業

特性:產業成長趨緩

觀察重點:著眼營運穩定,觀察市場佔有率是否衰退且有無新產品推出,注意上市櫃時程是否符合預期

(2)強勢型產業

特性:產業成長快速

觀察重點:未來是否具有成長動能?公司是否有不當之併購及多角化?

(3)景氣循環產業

特性:公司之營收及獲利成長隨景氣循環而呈上下起伏

觀察重點:景氣循環之掌握通常陷於谷底時均十分悲觀,而景氣高峰時均十分樂觀,應觀察市場存貨成長狀況。

(4)高成長產業

特性:小型但快速成長產業

觀察重點:高成長伴隨高風險,加上高科技產品風險相當高,經營管理能力及資金運用為管理重點。

  創投公司進行投資後管理,無疑是為了能夠第一手得到被投資公司消息,了解公司即時的經營狀況報告,確實掌握公司營運情形。一般來說,派遣投資人員定期至被投資公司拜訪,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營收變化、毛利盈餘變動、存貨銷售及應收帳款回收等,此為最基本的投資後管理措施;然而,積極式的投資後管理,則是投資人員必須去主動認識經營管理階層,並與一般部門人員建立良好關係,保持積極性的互動,以得到多方面的訊息,協助投資人員蒐集相關資訊,作為後續投資評估判斷的依據。

  投資後管理除了協助公司進行營運績效管理、管理方針規劃,並推動有效的財務管理機制及投資風險評量,最後的出場機制推動也是投資後管理的重要程序之一。創業投資過程從案源開發、投資評估到投資後管理的順利完成,其最後階段就是執行出場機制,包括股票IPO安排、中途轉讓、合併與收購等。

  在創業投資流程中,可發現「人」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不論是對於創投公司或被投資公司而言,「人」都是做決策的標準、執行決策成效的依據;而創投公司進行Due Diligence無疑是確定公司經營管理階層的管理能力及對於經營績效的評估,其深度與廣度將影響到創投公司對被投資公司的資訊了解程度;投資後管理則是以進入董事會,透過觀察日常經營管理的運作,提供高附加價值之諮詢顧問,包括策略規劃協助、找到適合公司發展的經營團隊,並定時進行財務分析,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提供未來投資判斷的評估依據,因此投資後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步驟。創投提供資金、人才、技術及管理以協助被投資公司成長,使創投公司藉由幫助公司發展的過程中,提升被投資公司的管理能力及增加營運績效,並使創投公司能賺取資本利得,創造出好的投資績效,亦有助於在未來的案源開發中,獲得更多經營體質佳的公司青睞。

 

文章分類:客座專家實務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