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貝塔語測
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

Facebook  Facebook  
 

主持人:「這次不一樣」的作者用很嚴謹的態度去收集資料,進而提出他們的剖析,作者是有其重要的背景去做這件事的。

謝:作者本身有他自己的實務經驗、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經驗,學術背景也相當豐富。這本書「這次不一樣」的可讀性在於內容用了許多量化的指標及簡單的圖表呈現,包括66個世界國家及一些重點國家,其結論說明的也相當直接-每一次的金融風暴的產生,或是債務違約都有它的共通性,所以這一方面是可以來預測的,但同時也要有充分的數據資料才可能做出這樣的預測。

主持人:剛剛提到書籍中有包含66個國家,這些國家大概就已經佔全世界GDP的九成,涵蓋美國、中國、亞洲新興國家、歐洲成熟國家及非洲發展較好的國家,用了許多量化數據及圖表來說明,這對於讀者而言會不會難以閱讀?

謝:其實不會,書中的解釋相當淺顯,對於具有財務金融知識的經理人,可以來仔細詳讀;而對於不具備財金知識的聽眾們,可以針對最後幾章結論的部分,也會有不錯的收穫。書中的數據其實相當吸引人,例如書中提到世界大部份的國家都經歷過債券違約,像法國、西班牙、英國等,要從新興國家走向成熟國家大多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但未來會不會再發生,這其實是相當難預測的。

主持人:書中前幾章提到,大家會認為歐美國家所發行的債券是很牢靠的、不會違約的、債券一定會獲得國家100%賠償的,出現這樣的迷思;但其實歐美國家過去都有信用違約紀錄,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西班牙。這點可以發現到比較常違約的國家有時候反而是讓整個世界太過於放心、有信心,覺得他們有前景,但卻比其他國家較容易出現違約;有違約記錄的表示過去世界對他們太看好,錢來的太多太容易,成長過度迅速的結果,以至於出現泡沫、投資不當的事,最後被迫只好違約。

謝:主持人所提的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2008年美國發生的金融海嘯,他們的債務在全世界還算是中等程度,如果是負債比較高的國家如日本,發生像這種雷曼兄弟因房地產大規模泡沫而出現不動產證券化的問題,其影響就會更大,所以成熟國家對於債務這方面是不容忽視的。

主持人:書中特別提到說金融危機跟國家債務違約常常有強烈的相依關係,通常出現金融危機都會伴隨著產生國家違約,然後金融危機跟國家違約的同時又會出現通貨膨脹、匯率崩跌的情況,這幾個現象都是在金融危機出現後會伴隨發生的事情。雖然可以感覺到金融海嘯慢慢度過,景氣逐漸復甦,但還是要注意到後續會不會有國家違約、惡性通貨膨脹、匯率貶值的問題。

謝:關於這點,通常金融風暴出現之前都是這個國家或區域經濟達到高峰的時候,大家都一片樂觀,專家再解釋這次真的是不一樣,因為技術的領先、需求大增才會有這麼好的GDP等,但通常崩下來都是一瞬間的事情,之後伴隨的就是稅收的減少、政府負債提升,經歷過多年的經濟重建才能夠再站起來。最近這一次來看的話,感覺全世界都是靠業外收入,像美國就是把大量貨幣釋放出來,資金亂竄,造就房市、股市的繁榮,把GDP拱抬起來,但失業率卻還是居高不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新興國家的成長速度加快,且經濟體制逐漸成熟,像兩三年前中國大陸的GDP佔全世界約5%左右,但現在已經成長到8%,加上印度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隨著經濟發展,對於基礎建設的需求也會提升,經濟有機會持續成長,對於穩定世界經濟有一定幫助;而成熟國家在金融海嘯中受傷頗深,未來可能就是處於一個穩定平衡的發展,經濟成長率大概就是1%~3%,在低成長的環境下,政府無法提高稅收,為了降低失業率又得要提高負債來因應。如柏南克欲利用短期大量貨幣供給來刺激短期經濟,未來要將這些貨幣回收,勢必將會對經濟體系造成更深遠的影響。

主持人:剛剛有提到經濟走向高峰的時候,通常就是準備開始崩跌的時候;有哪一些指標是可以用來判斷這樣的狀況。

謝:指標相當多,像通貨膨脹、資產價格大規模提高,所謂大規模提高就是與一般穩定情況相比,像房市、股市的攀升跟過去相比差距甚大,便有可能是醞釀崩跌的前奏;再來就是銀行的放款非常多,如果銀行放款突然增加的速度變快,這也是需要注意的警訊。

主持人:這次金融海嘯看起來沒有很明顯的通貨膨脹問題,但事實上熱錢都集中在少數資產價格裡頭,像房地產、股票,如美國從1999年開始,房地產價格連續飆升快10年的時間,整個股價從網路泡沫結束後,也是連續攀高很多年,為什麼大家會陸陸續續開始出現美國會有危機的聲音,原因就是在於經濟發展並無法支撐房地產及股價這樣的狂飆,這些都是泡沫化的開始。

謝:像美國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多成熟國家都會面對到,房地產漲很高,加上金融創新,使得投資銀行槓桿持續提高至35倍、40倍以上,這些都是堆疊出危機的開始。

主持人:從書中提到的歷史經驗,可以發現每一次的風暴延續的時間都蠻長的,不只是銀行違約出現問題,甚至是失業率的高漲,是否有一些資訊是可以來參考說金融海嘯已經過去了。

謝:金融海嘯的高峰期已經過了,但後續的影響仍在繼續,譬如說低成長的環境、失業率的提升,像失業率問題將會是各國政府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雖然台灣的失業率沒有美國等成熟國家那麼嚴重,但相對的台灣的社會救助、保險等沒有那麼完善,所以影響會相當大;雖然兩岸關係和緩,ECFA所帶來的商機可能是台灣經濟的重大支撐,但如何讓龐大的失業人口有就業的機會,是政府必須去重視的。

主持人:低成長、高失業的影響,會不會出現政府倒債的問題

謝:金融海嘯的狀況,雷曼兄弟倒閉是前所未有,所造成的情況就是全世界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崩跌,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歐盟、IMF極力在挽救歐洲體系國家債務危機的原因;而為了拯救歐債後續所付出的相對代價將會產生延續效果,若最終拯救的結果,經濟表現仍不如預期,那是否會拖跨這些出手拯救歐債危機的國家,也許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部分。

主持人:所以老師也不能去做預測說是否會有國家在未來出現倒債的情形。關於國家倒債的問題,在書中第一提到說國家倒債是會有擴散性的,一方面是因為市場投資人的信心,再來就是一個國家倒債後,對於另一個國家的資金調度也會受到影響。第二點就是各個國家在經濟泡沫發展的過程中是有同質性的,都是房地產價格飆升、股價攀高、銀行放款多,所以當一個國家倒債後,一連串的骨牌效性就有可能出現。

謝:就是因為擔心有連鎖效應,所以歐盟會對於歐債危機的態勢相當強硬且積極。現在各國政府的負債都相當高,像英國、法國、日本等,日本國家債務甚至達GDP兩倍,政府舉債挽救經濟,若是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只要一個風吹草動,就有可能會有國家出現危機。

主持人:所以老師您不排除會有第二次的金融危機?

謝:可能不是近期一兩年,但未來三、四年仍很難說。就像說很難叫一個人不生病,人總是會有生病的時候。

主持人:回過頭來說,若從「這次不一樣」這本書的觀點,台灣未來的發展會是什麼?

謝:台灣其實不用特別擔心,像台灣今年銀行放款成長率是蠻低的,且台灣銀行呆債比例是歷史新低。而最近台灣房地產價格在漲,大家都很擔心,希望價格上漲的速度能緩和下來,這就是要仰賴政府對於投機客的制約措施。不過overall來看,台灣自住戶很多,且台灣銀行借錢給房貸的比率約8成左右,而美國金融海嘯前房貸放款達到100%,放款額度已經超過資產的實際價值;再來就是台灣房地產價格變化不像美國、香港一樣容易大起大落,大多是緩步上升,資產泡沫的問題不用太過於悲觀,但仍要密切觀察。

主持人:從書中的觀點及這次金融海嘯,我們學到了什麼教訓?

謝:其實學到的教訓就是說每個國家都會發生金融風暴,不論是成熟國家或是新興國家,若是能先從幾個關鍵指標去做預測,包括通貨膨脹、銀行放款、國內債務和國家債務等,將有機會將危機的傷害降低。

主持人: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危機發生前都會經歷過一段經濟的高峰,那時候的房價、股價都是有實體經濟面的支撐,因為經濟成長帶動資產價值提升;但後來都會出現資產價格不斷上升,可是經濟成長動能已經逐漸趨緩,也就說實質的經濟面已經無法支持資產表面價格數字的飆升了,可是價格仍在持續飆高,這就是泡沫的開始。所以在判斷說到底這次的資產價格上漲有沒有什麼不同的時候,通常都要搭配經濟數據,還有政府真的不能舉債過高。

  不過現在的狀況,歐洲不斷地在做債務瘦身,但美國卻不斷地放大他的債務來刺激經濟,這樣看起來歐洲未來發展似乎會比較正向。

謝:因為現在比較嚴重的債務違約都是發生在歐洲,況且歐洲成熟國家像英國、法國等自身的債務就比其他國家地區高很多,因此適度地減少債務是歐洲經濟體系的方向;但美國過去的債務比率並沒有特別的高,大約是中等以上,所以還剩下一些債務使用的空間,加上失業率問題、經濟成長問題、消費者信心問題,不過仍然要小心注意。

文章分類:閱讀財金新視野
下一篇:紅酒指數Liv-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