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GDP組成要素分析總體經濟發展 |貝塔語測
以GDP組成要素分析總體經濟發展 

Facebook  Facebook  

    已知GDP=C+I+G+X-M),C為民間消費、I為國內投資支出、G為政府支出、(XM)為淨出口。以下將對CIG和(X-M)分別作論述。

民間消費支出Consumption

  世界各國皆希望能夠刺激消費,帶動GDP成長,進而促進經濟復甦。以美國經濟體系為例,目前美國GDP約為14.6兆,佔全球GDP25%,平均國民所得為36,000美元。從過去經濟數據來看,美國民間消費與支出部分大約為GDP70%,可反映美國的經濟體系是以民間消費為主要成長動力;而民間消費的主要元素是來自於個人所得,個人所得購買力的高低大約影響經濟整體最終需求的2/3,顯示美國個人所得的成長與衰退,對於美國經濟前景的影響是相當重大的。然而,金融海嘯後,由於二次衰退疑慮與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使得民間消費大幅下降,且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形下,自然無法創造個人所得成長、亦無法強化購買力,因此消費需求不增反減。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公布,9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48.5,遠遜於此前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的52.0,也是20102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主要是因消費者注意到就業市場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另外,欲評估美國經濟體系是否復甦,實質資產價格亦是一重大指標,尤其是房地產價格仍持續下滑,且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遠低於歷史平均,反映出目前美國經濟體系的低迷與不明。

國內投資支出Investments

雖然投資數據有所增加,但仍無法完全帶動GDP的成長,原因在於企業的資本支出並未大規模提升,因此缺乏使GDP成長的動能。縱然各國大型企業手上擁有滿滿現金,但實際所作的投資皆非資本投資,反而大多採取投資本業以外之業務的方式。其主要原因在於上一段所提的民間消費需求低落,造成企業必須減少生產支出、降低庫存量,企業此種作法,無疑是讓投資資本支出方面受到限制,並進一步影響到人才招募、組織縮編、裁員等就業問題,使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

在未來消費需求缺乏確定性之情況下,將使得企業在資本支出方面更加謹慎,目前企業大多數投資集中於新興產業,包括能源開發、綠能環保等。若要使投資Investments帶動GDP成長,首要條件是刺激消費需求的增加,才可使企業投入更多資源在資本支出,使經濟體系能透過消費需求提升帶動企業資本投資,由資本支出加強生產供給,進而滿足消費端需求,形成完整經濟供應鏈運作。

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s

    在金融海嘯後,各國無疑採用眾多振興經濟方案,不論是降息、減稅、增加企業投資R&D的稅收優惠、擴大公共建設支出、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等貨幣與財政政策,且進行擔保銀行債務、注資銀行等金融業紓困措施;而美國更持續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向市場投入資金,試圖刺激投資與消費,以加速景氣復甦。就目前結果來看,大量資金擁入市場,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因大規模資金的短期快速流動、貨幣匯率大幅波動而出現動盪,且這波熱錢大多湧入新興市場,加速了新興市場資產泡沫的可能性;而在貨幣供給額拉高的情形下,無疑是為未來通貨膨脹埋下了種子,以美國全國範圍為例,通貨膨脹約較去年上升了1.1%,縱然處於一個低水準,但其實目前原物料價格已逐漸提高,勢必對民間消費和企業投資生產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針對美國一連串的振興經濟方案,發現美國經濟復甦仍顯緩慢,量化寬鬆政策促使資金大規模湧入市場,卻僅有小部分刺激經濟,而大部分則是在金融市場流動,包含股市、債市及商品市場等;讓企業手上擁有更多現金的結果,並非如同預期般增加投資與就業機會,反而在信貸市場仍處緊縮的情形下,使企業保留更多現金在公司內部,降低生產成本和庫存水準,同時縮減人力需求,並減少廠房設備的投資,預防再一次的經濟衰退;啟用各種貨幣和財政手段刺激景氣,但CPI仍然處於低檔,失業率仍持續走高,可見未有效刺激經濟,卻反而造成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提高,目前美國債務佔GDP90%,且經濟仍處於走出衰退的關鍵時期,因此也無法增加稅收或是縮減財政支出,這不僅有美國有這樣的問題,世界其他國家亦同時處在經濟復甦緩慢、財政赤字持續增加的窘境。

  如何降低失業率,將是目前各國政府必須優先考量的重點,有效增加就業將可幫助民間消費需求提高。以美國為例,可發現印大量鈔票、將資金投入市場並無法有效改善經濟,且政府投資支出本身缺乏效率,所出現乘數效果的動能也低。目前政府所能採取的政策,應是持續提高信貸市場的流動性、避免信貸緊縮,維持稅率穩定,並協助產業升級與轉型,同時加強人才培育訓練,提高素質與競爭力,使企業願意擴大資本支出、增加人力需求;另外也要改善體質不佳的企業,避免公司倒閉而造成更多失業人口。

淨出口(出口X-進口M

  目前由於世界各國自身內部的民間消費需求不足,且國內投資和政府支出皆無法有效加速經濟復甦,因此世界各國無疑都希望在出口外銷部分能夠提高,促進GDP能夠有所成長,尤其在匯率部分,特別是美國,藉由降息和拉高貨幣供給額,使得美元持續貶值,讓美國在商品出口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優勢。在世界各國追求外銷的情況下,價格就顯得格外重要,也因此匯率的升貶引起了另一波的貨幣戰爭;從美歐溢出的大量貨幣熱錢湧入新興市場,造成貨幣升值和加速資產泡沫,使得新興國家的經濟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增加了通膨的規模。近日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態度相當強勢,筆者認為大陸當局應該不會放手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反而會干預匯市進行調整,即使受到國際壓力而升值,其升值幅度相當有限,畢竟大陸產業結構毛利相當低,若使人民幣快速升值,將使大陸企業經營遇到困境。

結語

  未來的經濟情勢,除了信用市場的流動性仍受到關注,經濟復甦將是政府制訂政策的重要考量,如何有效刺激經濟、加速景氣恢復,並降低失業率,帶動民間消費需求,使國家經濟能走入正軌,是各國政府皆在努力的目標。而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使得資金湧入市場,增加了未來通貨膨脹的機會,縱然物價上漲是提高總需求和追求經濟成長的代價,但此次的貨幣供給額遠超高於以前,且政府的財政赤字仍不斷提高,長久來看反而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制約。

  另外,「人口老化」和「貧富差距拉大」亦是世界各國所擔心的問題。尤其是亞洲國家,生育率持續下滑,老年化社會將使政府必須持續加強社會福利措施,且在少子化的問題下,將使政府未來稅收減少;而貧富差距造成M型社會的出現,使政府必須將部份稅收用以救助低收入和弱勢族群。以上問題將導致政府在投入經濟發展方面,無法使政府支出產生經濟的乘數效果,反而將進一步擴大政府債務,影響經濟結構。

  以上,為筆者藉由基本的GDP組成要素,包括民間消費、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和出口淨額來作總體經濟的解析,歡迎各位來信詢問。

                                     謝劍平

                                                                                                                                                     

文章分類:閱讀財金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