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
公司無法將有價證券以合理價格轉換為現金所造成的風險。由於大部分的有價證券都有非常活絡的次級市場,若欲將之出售以變現應不太難,不過對於其中幾種有價證券仍需特別注意。
2. 信用政策(Credit Policy)
公司要求客戶遵守或允許客戶利用的信用融資制度,其主要可由四個要素組成:信用標準、信用期間、收帳政策及現金折扣。
3. 帳齡分析表(Aging Schedule)
透過帳齡分析表(Aging Schedule),管理者便可清楚地瞭解應收帳款在外流通的日數以及分布的狀況,除瞭解有多少逾期付款的情況外,對於在外流通日數過長的應收帳款更應即早監管、及時調整其信用政策,以減少呆帳發生的機率。
4. 信用工具
a. 公開帳戶(Open Account, OA)
買方在收到賣方運來貨物時所簽下之發票,此發票表示買方所欠貨款的正式交易憑證
b. 商業匯票(Commercial Draft)是指當賣方仍未將貨物運送給買方之前,即由賣方開出,同時交由買方簽名承兌預填未來付款日期的票據。
c. 銀行承兌匯票(Banker Acceptance, BA)
基本上是由銀行出面承兌之商業匯票,由於銀行之違約風險低,故持有者欲於公開市場變現乃非常方便。
d. 附條件銷售合約(Conditional Sales Contract)
買方尚未付清貨款之前,貨物的所有權仍歸賣方所有;直到買方付清貨款,所有權方才移轉至買方。此種信用工具通常被用來銷售大型的設備,買方可在幾年內分期償付貨款。
5. 存貨成本
a. 持有成本
持有存貨是會產生成本的,包括存貨的儲藏與追蹤、保險費、意外損失,以及持有存貨積壓資金之機會成本。
b. 訂購成本
訂購成本是指在處理訂單時,公司所須花費的各項費用,包括:文書處理費、運送費、長途電話費等。
c. 短缺成本
因存貨短缺所造成銷售上的損失、商譽不佳的損失,以及生產無法連續而產生的損失。
6. 存貨管理技術
a. ABC法
將存貨分為A、B、C三類,A類代表較昂貴或經常使用;B類次之;C類更次之。
b. EOQ
經濟訂購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的簡稱,為決定訂購量時最常用的方式,以存貨成本極小化的觀念來決定公司每次訂購之最適數量
c. MRP法
MRP法通稱為物料需求規劃(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MRP),是以電腦為基礎的資訊管理系統,用以管理存貨訂購與存量管制。
d. JIT法
JIT法是Just-In-Time的縮寫,代表及時、剛好之意。JIT法係由日本豐田(TOYOTA)汽車公司發展出來的生產系統,認為存貨並非資產,過多的存貨只會隱藏生產無效率的問題,降低公司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因此JIT法企圖將存貨維持在「零」的水準,由公司事先和供應商作好協調,方能在需要原料時能及時送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