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提到,筆者認為要成功地調適壓力,應先「了解自己、訂定未來目標」和培養「富足的心態」。而此篇要跟大家討論的,是筆者認為人生過程必須建立的四種能力:「安靜的能力」、「專注的能力」、「淡化得失心的能力」、「轉念的能力」。以下分別敘述之:
(1) 安靜的能力
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以靜制動,將會是一個最好的解決之道,筆者看見許多成功的人物,皆具有「安靜的能力」。所謂「安靜的能力」就是面對困難,能夠沉著應對、安靜思考、深思熟慮-如同美國總統歐巴馬,當環境動盪不安、人民陷入恐慌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是安靜、沉著,與幕僚們一同想出可解決現況的國家政策。該如何培養「安靜的能力」,筆者認為是多參與文藝方面的活動,例如音樂、美學、歷史、哲學和宗教信仰等,練習沉澱心靈,讓自己在未來遇到困難時,能在不匆忙、不慌亂、不憤怒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和想出解決之道。
(2) 專注的能力
人在專注之下,可以忘掉痛苦和恐懼。做任何事情若練習保持專注的心態,將有助於在遭遇窘境時,能夠更冷靜地分析和評估。該如何培養專注的能力,筆者認為在平日學習、工作之時,就應該練習抓住重點,培養判斷的敏銳度,別讓自己像無頭蒼蠅一般,毫無目的地忙碌;日常時間的安排,要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不使生活作息過度緊湊,即「把時間當作朋友」,順應自然去安排生活,不要把時間當作敵人、避免與時間賽跑,而失去了做事的專注度。
(3) 淡化得失心的能力
關於淡化得失心,筆者認為對於每件事情的結果,其是好是壞並非一日可看清,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在多年之後才會知道答案;因此適時地調整心態,避免過多的得失心,將有助於各位在生活上面對事情的結果時,不會有太多負面的情緒,因而影響到生活的品質。
在職場上常見的情況,例如公司可能派給你某個任務,或者派遣至偏遠的子公司,你可能覺得對這個任務沒有興趣、偏遠的子公司你也不願意前去工作、和你的志向不一致等負面想法......但筆者認為在職場上工作,最困難的是找到好公司,而對於工作的內容部分,則應該先審視自己-是否會因為沒有興趣而失去對工作的熱情,倘若會因為缺乏興趣而無工作的意志,自然是選擇放棄一途;然而,工作的熱情其實是所有職場工作者都應該去努力建立培養的。筆者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中,像在證券、金融、產業等,也並非每一項工作都如同自己所願,但筆者仍讓自己去學習了解、投入心力去做,當工作做久之後,才逐漸發掘自己對該工作的興趣。
工作的本質其實是差不多的,不論是什麼工作內容,在工作上的態度都是一樣的-投入所有心力去做。筆者身邊有一位朋友,目前是某家大型壽險公司的駐中國代表,他原是在某間大型壽險公司的後勤人員,負責風險控管業務;但現在是從事中國業務開拓-這代表著工作的本質其實是相同的,藉由不同業務內容的涉獵,培養自己不同的眼光,讓自己有著另一個機會去發展。
因此,在職場上的得失,是得是失相當難定義,得失心其實不必太重;也不要常與人比較,人生並非比來比去的遊戲,而是追求自我實現和成就的過程。另外,人心的弱點之一是不願意聽見別人的好消息,這幾乎是一種常態;然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建立寬容心、培養雅量,練習欣賞別人的優點,進而讚賞別人的努力。
(4) 轉念的能力
人在面對多變複雜的環境,如同筆者上一篇所說,需要培養「富足的心態」-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努力爭取自己所沒有的、建立自信、減少抱怨、避免自怨自艾。而「轉念的能力」和「富足的心態」的本質是差不多的,是訓練自己正面思考的能力,包括知足、擁有自信、不自我貶低等正向的想法。當碰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如同台灣俚語所說的:「吃苦當作吃補」,將這些難題視為一種磨練,即透過「轉念的功夫」,將刻苦耐勞轉化成為一種體驗人生的過程;藉由這樣激勵自己的方式,冷靜沉著地應對困難,如同聖經所說:「苦難是化妝的祝福」,透過解決難題,培養自己新的眼光,讓自己有所成長。
以上四種能力,包括:「安靜的能力」、「專注的能力」、「淡化得失心的能力」、「轉念的能力」,是筆者認為人生過程之中,所需努力培養的。相信經過建立這四種能力的過程,將有助於各位在未來面對人生各種的難題,皆能勇於面對、冷靜且沉著地找出解決之道。
謝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