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與去槓桿化
數學家阿基米德曾說:「只要給我一支夠長的槓桿,我就能舉起全世界。」在財務投資上,槓桿(Leverage)就是拿1塊錢本金卻做數倍於此的投資,以小博大的財務操作。
去槓桿化(Deleverage)則是指企業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槓桿,並降低槓桿程度的過程,將原先利用各種方式所借到的資金,如房貸、車貸、信用卡、現金卡、銀行貸款、發行公司債等,部分或全部清償。
在景氣繁榮的年代,槓桿操作的確可以創造較高的投資報酬率。然而,高報酬率的背後卻隱藏著不小的危機。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07年全球的GDP約為48兆美元,但高槓桿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值卻高達514兆美元。於是乎,金融風暴發生之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瑞士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世界級的金融機構紛紛落難,無一不向當地政府申請紓困、請求金援。
銀行家在自身難保的窘境下,只好進行「去槓桿化」的操作,一方面出脫非核心事業或變賣資產換取現金,另一方面則緊縮企業信用,以支應鉅額投資損失與客戶資金流失的龐大需求。2009年初,花旗集團便將旗下財富管理部門—美邦證券(Smith Barney)出售給同業摩根士丹利公司。
只是銀行,一般企業在銀行告貸無門下也被迫去槓桿,執行出售資產或非核心事業的減債瘦身計畫。資金充裕的公司,則在投資人信心薄弱、債券價格普遍低於面額下,自公開市場折價買回公司債券。2009年初,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即收購或交換合計相當於160億英鎊的美元、歐元及英鎊計價的次順位債券,瑞士銀行也收購5.57億歐元的四筆次順位債券,台灣國泰世華銀行亦出價820~920美元,收購本金1,000美元的海外次順位債券。如此「去槓桿化」的操作,不僅可以減債,還可以認列贖回利益,其效益可謂「一石二鳥」。
本文選自財務管理- 新觀念與本土化 第五版 第十一章 http://www.bestwise.com.tw/user_book_data.asp?sel_serial_id=1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