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第1063期 2008-04-07
滿手新台幣的中華電信,原本該為新台幣升值而歡呼,沒想到,半年前為了降低買匯成本簽下的一紙避險合約,卻讓中華電信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紙金融商品合約、一個投資銀行的財務高手,和一個想替公司省錢的小交易員,卻讓電信龍頭中華電信越避越險,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風暴……。
三月五日中華電信公布,因為新台幣升值,帳上出現一筆四十億元因匯兌產生的虧損,震驚市場!
其一,中華電信的收入以新台幣計價居多,怎麼會受美元匯價波動衝擊?
其二,讓中華電信出現匯損的是衍生性金融產品,但中華電信一年多前上任的財務長謝劍平,是國內研究衍生性產品有名的學者,他所寫的財務管理、衍生性金融商品相關書籍,是許多大學、證照考試的指定用書。他為何栽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
第三個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筆美元(兌換新台幣)的匯率選擇權合約,竟然為期十年?十年的匯率避險合約,不僅在台灣市場少見,甚至國際上都稀有。
何況,在這行,就算資淺的交易員都知道,新台幣非國際主要交易貨幣,超過三個月、半年的避險合約,流動性不佳,隨著時間越長,避險成本會異常的飆高,買方幾乎失去議價能力。「這種匯率選擇權,恐怕連價格都訂不出來,」一位壽險公司投資長觀察。
第四個疑點是,去年十二月,此合約已造成五億元的虧損,中華電信卻沒有採取行動,任由帳面虧損擴大為四十億。
市場強烈質疑中華電信,「無險可避,為何要避險?」甚至「四十億元,進了誰的口袋?」中華電信的公司治理和穩健形象,被打上一個大問號。
三月二十五日,中華電信董事會針對匯損案做出結論,罕見的進行處分:財務長謝劍平記一支小過,減薪五%;財務處長魏華美記兩小過,調離主管職。
如同買進會大跌的股票
時間越長、虧損越大
三月二十八日,本刊專訪財務長謝劍平,對複雜的交易過程抽絲剝繭發現,整個事件其實由下而上延燒的是一連串失誤,加上選擇權本身槓桿
三月五日中華電信公布,因為新台幣升值,帳上出現一筆四十億元因匯兌產生的虧損,震驚市場!
其一,中華電信的收入以新台幣計價居多,怎麼會受美元匯價波動衝擊?
其二,讓中華電信出現匯損的是衍生性金融產品,但中華電信一年多前上任的財務長謝劍平,是國內研究衍生性產品有名的學者,他所寫的財務管理、衍生性金融商品相關書籍,是許多大學、證照考試的指定用書。他為何栽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
第三個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筆美元(兌換新台幣)的匯率選擇權合約,竟然為期十年?十年的匯率避險合約,不僅在台灣市場少見,甚至國際上都稀有。
何況,在這行,就算資淺的交易員都知道,新台幣非國際主要交易貨幣,超過三個月、半年的避險合約,流動性不佳,隨著時間越長,避險成本會異常的飆高,買方幾乎失去議價能力。「這種匯率選擇權,恐怕連價格都訂不出來,」一位壽險公司投資長觀察。
第四個疑點是,去年十二月,此合約已造成五億元的虧損,中華電信卻沒有採取行動,任由帳面虧損擴大為四十億。
市場強烈質疑中華電信,「無險可避,為何要避險?」甚至「四十億元,進了誰的口袋?」中華電信的公司治理和穩健形象,被打上一個大問號。
三月二十五日,中華電信董事會針對匯損案做出結論,罕見的進行處分:財務長謝劍平記一支小過,減薪五%;財務處長魏華美記兩小過,調離主管職。
如同買進會大跌的股票
時間越長、虧損越大
三月二十八日,本刊專訪財務長謝劍平,對複雜的交易過程抽絲剝繭發現,整個事件其實由下而上延燒的是一連串失誤,加上選擇權本身槓桿
要瞭解這個案件,得先瞭解選擇權。這次中華電信買賣的外匯選擇權,其實是買賣新台幣兌美元的匯兌風險(見選擇權交易圖)。「這個交易其實就是對賭匯率,贏家通吃,沒人解約的話,至死方休。」台灣期貨交易所創辦人、現任會計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陳伯松觀察。
不過,對賣給中華電信這個金融商品的高盛來說,只要新台幣貶破三十二‧七元,合約自動失效,高盛不用再做賠本生意,但當匯率大幅升值時,合約卻沒有任何底線,除非高盛願意解約,否則中華電信就得賠錢買美元,直到十年結束。
如果把新台幣匯率看成股價,中華電信就像約定未來十年要買進二百六十張(每兩星期交易一次,為期十年)「新台幣匯率」公司的股票,即使前面買進的頭十張賺錢,當牌價顯示這家公司未來的股價大跌機率越大時,整個合約的虧損金額就會倍數放大,時間越長,期數越多,放大效應越明顯。
謝劍平一再強調,「四十億是帳上未實現的虧損,」但他也同意,因為中華電信簽約時,未同步進行「避險會計」,讓中華電信獲利狀況隨新台幣升貶而起伏,違背財務操作「安全第一」的初衷。
對情勢過度自信
以為新台幣升值微乎其微
而引發這起「匯損風暴」的遠因,其實是中華電信內部的財務改革。之前,中華電信的財務主管,由人事副總經理王漢朝兼任,謝劍平是民營化後的第一個專職財務長。在他之前,中華電信手上現金動輒近八百億元,投資標的僅局限在定存等幾乎零風險的工具,其財務資訊系統也是自己開發出來的。
因為投資保守,風險控管系統也相對薄弱,在謝劍平到任之前,別說衍生性金融商品,連基金都沒買過。「我在公司的目標,就是活化資產,建立資產管理團隊、財務資訊系統。」謝劍平說。對中華電信來說,活化資產才能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吸引外資青睞。
效應形成的「完美風暴」。 不過,對賣給中華電信這個金融商品的高盛來說,只要新台幣貶破三十二‧七元,合約自動失效,高盛不用再做賠本生意,但當匯率大幅升值時,合約卻沒有任何底線,除非高盛願意解約,否則中華電信就得賠錢買美元,直到十年結束。
如果把新台幣匯率看成股價,中華電信就像約定未來十年要買進二百六十張(每兩星期交易一次,為期十年)「新台幣匯率」公司的股票,即使前面買進的頭十張賺錢,當牌價顯示這家公司未來的股價大跌機率越大時,整個合約的虧損金額就會倍數放大,時間越長,期數越多,放大效應越明顯。
謝劍平一再強調,「四十億是帳上未實現的虧損,」但他也同意,因為中華電信簽約時,未同步進行「避險會計」,讓中華電信獲利狀況隨新台幣升貶而起伏,違背財務操作「安全第一」的初衷。
對情勢過度自信
以為新台幣升值微乎其微
而引發這起「匯損風暴」的遠因,其實是中華電信內部的財務改革。之前,中華電信的財務主管,由人事副總經理王漢朝兼任,謝劍平是民營化後的第一個專職財務長。在他之前,中華電信手上現金動輒近八百億元,投資標的僅局限在定存等幾乎零風險的工具,其財務資訊系統也是自己開發出來的。
因為投資保守,風險控管系統也相對薄弱,在謝劍平到任之前,別說衍生性金融商品,連基金都沒買過。「我在公司的目標,就是活化資產,建立資產管理團隊、財務資訊系統。」謝劍平說。對中華電信來說,活化資產才能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吸引外資青睞。
要瞭解這個案件,得先瞭解選擇權。這次中華電信買賣的外匯選擇權,其實是買賣新台幣兌美元的匯兌風險(見選擇權交易圖)。「這個交易其實就是對賭匯率,贏家通吃,沒人解約的話,至死方休。」台灣期貨交易所創辦人、現任會計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陳伯松觀察。
不過,對賣給中華電信這個金融商品的高盛來說,只要新台幣貶破三十二‧七元,合約自動失效,高盛不用再做賠本生意,但當匯率大幅升值時,合約卻沒有任何底線,除非高盛願意解約,否則中華電信就得賠錢買美元,直到十年結束。
如果把新台幣匯率看成股價,中華電信就像約定未來十年要買進二百六十張(每兩星期交易一次,為期十年)「新台幣匯率」公司的股票,即使前面買進的頭十張賺錢,當牌價顯示這家公司未來的股價大跌機率越大時,整個合約的虧損金額就會倍數放大,時間越長,期數越多,放大效應越明顯。
謝劍平一再強調,「四十億是帳上未實現的虧損,」但他也同意,因為中華電信簽約時,未同步進行「避險會計」,讓中華電信獲利狀況隨新台幣升貶而起伏,違背財務操作「安全第一」的初衷。
對情勢過度自信
以為新台幣升值微乎其微
而引發這起「匯損風暴」的遠因,其實是中華電信內部的財務改革。之前,中華電信的財務主管,由人事副總經理王漢朝兼任,謝劍平是民營化後的第一個專職財務長。在他之前,中華電信手上現金動輒近八百億元,投資標的僅局限在定存等幾乎零風險的工具,其財務資訊系統也是自己開發出來的。
因為投資保守,風險控管系統也相對薄弱,在謝劍平到任之前,別說衍生性金融商品,連基金都沒買過。「我在公司的目標,就是活化資產,建立資產管理團隊、財務資訊系統。」謝劍平說。對中華電信來說,活化資產才能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吸引外資青睞。
不過,對賣給中華電信這個金融商品的高盛來說,只要新台幣貶破三十二‧七元,合約自動失效,高盛不用再做賠本生意,但當匯率大幅升值時,合約卻沒有任何底線,除非高盛願意解約,否則中華電信就得賠錢買美元,直到十年結束。
如果把新台幣匯率看成股價,中華電信就像約定未來十年要買進二百六十張(每兩星期交易一次,為期十年)「新台幣匯率」公司的股票,即使前面買進的頭十張賺錢,當牌價顯示這家公司未來的股價大跌機率越大時,整個合約的虧損金額就會倍數放大,時間越長,期數越多,放大效應越明顯。
謝劍平一再強調,「四十億是帳上未實現的虧損,」但他也同意,因為中華電信簽約時,未同步進行「避險會計」,讓中華電信獲利狀況隨新台幣升貶而起伏,違背財務操作「安全第一」的初衷。
對情勢過度自信
以為新台幣升值微乎其微
而引發這起「匯損風暴」的遠因,其實是中華電信內部的財務改革。之前,中華電信的財務主管,由人事副總經理王漢朝兼任,謝劍平是民營化後的第一個專職財務長。在他之前,中華電信手上現金動輒近八百億元,投資標的僅局限在定存等幾乎零風險的工具,其財務資訊系統也是自己開發出來的。
因為投資保守,風險控管系統也相對薄弱,在謝劍平到任之前,別說衍生性金融商品,連基金都沒買過。「我在公司的目標,就是活化資產,建立資產管理團隊、財務資訊系統。」謝劍平說。對中華電信來說,活化資產才能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吸引外資青睞。
未完........後續內容, 完整刊載於商業周刊網站 請至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0519&p=1 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