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驗:人口結構變遷的對策(一)|貝塔語測
日本經驗:人口結構變遷的對策(一)

Facebook  Facebook  

 

  日本總人口逐漸減少,預計自2010年的12800萬人,於2025年會滑落至11900萬人,而當2050年將僅剩9500萬人左右。在這樣的可預測出生率降低的影響下,使得0~14歲及15~64歲人口減少,在此同時,平均壽命之延長則將增加65歲以上的人口數。

  關於總生育率部分,日本於2005年為1.262010年為1.39,雖然看起來比率是有提升的趨勢,但事實上,2006年以後的生育率提升被視為是受到整體社會晚婚、生育年齡提高等文化現象的影響而出現的暫時性回復。而日本高齡人口比率(65歲以上人口比率)於2010年為23.1%,預計至2050年將達39.6%,可看到日本老齡人口所佔比例是持續上升的。若再從老齡人口扶養比(「15~64歲人口」/65歲以上人口」)來看,2000年的比例約為3.9,而2010年則為2.8,預計於2050年將大幅度降低到1.3。由此可見,日本少子高齡化的趨勢是越來越明顯。

  在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下,對經濟社會究竟帶來哪些影響?!大家都知道日本經歷了失落的十年,自1990年代以後,勞動投入的減少影響到持續拖累GDP成長的動能,特別是因為生產年齡人口的減少導致TFP(總要素生產力)的降低,也就是說勞動投入的減少成為日本經濟成長趨緩的主因。

  在社會高齡化下,也導致儲蓄率的持續降低,而受到經濟停滯的影響,國外資本流入也呈現負成長的狀態,淨投資(投資毛額-固定資本消耗)亦呈現減少傾向(2009年已為負數值),以上皆是資本積累的負面因素。而未來日本的消費市場,具有相對高消費力的現役世代戶數減少,支出額度較少的高齡世代戶數增加,將導致整體的消費額遞減,其消費市場將有逐漸縮小的可能。

  從社會保障與政府財政的觀點,占社會保障給付總額9成的年金、醫療、照護給付金額因高齡化社會的影響,其額度將逐年增加,社會保障給付總額預計2025年將達到日幣151兆圓。但是未來日本的經濟未必能大幅度成長,因此社會保障給付總額占GDP的比重將相對提高;且潛在國民負擔率(政府財政赤字對國民所得之比例)將因為社會保障給付使得整體財政支出增加的狀態下,未來確定會呈現上揚的趨勢(2010年已達50.6%)。

  面對如此狀況,目前日本政府所作的便是優先提升TFP來強化經濟成長力,因為在沒有推動特別措施的情況下,預估潛在GDP成長率(指一個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達到完全充分利用的經濟表現)將低於1%。因此,必須要藉由促進創新、製造業產值提升(包含質與量)及商業模式的革新來強化TFP,同時必須施行可緩和勞動力減少所帶來負面影響的相關政策,例如鼓勵女性參與勞動或培育人才等,特別是在促進女性就業上,估計可創造250萬人的就業機會。在透過推動有效振興國內需求的相關措施下,來提升TFP及潛在GDP成長率。

  在推動創新部分,日本政府在2010年閣議通過決定的新成長戰略中,將環境與能源領域及醫療、照護、保健領域為「可活用優勢以成長的領域」,採取重點式的推動策略,例如藉由透過綠能創新來實現環境及能源大國的理想、透過生命科學研發來實現健康大國的願景,其他像亞洲經濟、科技、就業、人才培育等,皆屬於其戰略的範疇之內。

  而新成長戰略中,亦將出口至亞洲新興國家的基礎建設系統、文化內容及經濟合作等視為重點發展項目,期待透過提升國內重點領域需求與國外市場拓展並重的發展策略下,預計可以在10年內創造日幣120兆圓的經濟規模;其內涵包括活用高齡人口的資產、推廣環保相關商品、活絡國內觀光旅遊、完善家事、育兒、照護服務之市場等,而先前提到女性參與勞動市場所創造的就業力,在需求擴大的理想情況下,將可吸收這些勞動率,進而提升整體TFP及潛在GDP成長率。

文章分類:客座專家實務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