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與少子女化對策(一)|貝塔語測
高齡化與少子女化對策(一)

Facebook  Facebook  
 

  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超過7%,正式進入高齡化國家的門檻;而2011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達10.8%,加上未來隨著戰後嬰兒潮人口進入老化,2014年老年人口比率將上升到12%2021年預期將達17.1%,到2025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超過20%,到了2043年我國人口將有三分之一會是老年人口。

  全球眾多國家之中,台灣、日本、韓國是世界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老年人口比率從7%上升到14%的高齡(aged)國家,韓國預估18(2000-2018)、日本24(1970-1994)、中國27(2000-2027)、美國69(1944-2013)、法國115(1865-1980),而台灣預估只要24(1993-2017);台灣從14%20%的超高齡(Super aged)國家預計只有8(2017-2025),快於日本的12(1994-2006),且與韓國相似(2018-2026)

  在台灣人口結構加速老化的趨勢下,「扶老比(指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所需扶養的老年人數)」也就跟著上升,從2010年的14.6%,爬升到2020年的22.6%。亦即,2010年時,每6.8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個老人,到2020年每4.4個青壯人口養一個老人;如果情勢發展不變,到了2030年時,將會是每2.65個青壯人口要養一個老人,也就是說,青壯人口扶養老人的負擔將會變得越來越沉重。

  分析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的原因,主要仍是戰後嬰兒潮人口即將老化,且後續的生育率相對偏低,以及預期人口壽命延長。台灣2010年每一育齡婦女生育不到一個嬰兒,遠低於超低生育率的1.3個(根據 Kohler, Billari and Ortega (2002) 所定義的總生育率低於 1.3,即屬於超低生育率 (lowest-low fertility)國家,台灣自 2002 年起即達超低生育率之水準),更不用說人口替代率(人口長期維持不增不減之替換水準)的2.1個。 2010 年台灣男性零歲平均餘命為76歲,女性為83歲,推估到了2025年台灣人的平均餘命將是男性79歲、女性86歲,使台灣人口老化加速。

  人口老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可從健康照護、社會照顧、社會參與、經濟安全、就業、住宅、交通運輸與溝通這些方面來探討。首先就健康照護來說,醫療體系將湧入更多需要照護者,特別是慢性疾病治療、復健與長期照護;其中需要長期照護者約占老年人口的5%(約125052人),若以10%推估,則是251014人。又根據中央健康保險局的統計,以2009年為例,保險對象中65歲以上老人占全體被保險人的10.5%,但是其門診費用支出卻占全部支出的29%,住院支出占44.4%。由此可見,高齡化社會來臨,對全民健康保險的經費支出有很大的影響,且其中藥費使用不成比例地高。老人的門診醫療費用支出中藥費占38.9%、診療及材料費占41.7%、診察費占16.4%;亦即,老人藥費使用高於平均的28.7%,約超過十個百分點。

  而就社會照顧方面,20118月台灣的長期照顧、安養及護理之家機構共計有1477(含行政院退輔會之14家榮民之家及4家自費安養中心),可供進住人數為95,620人,占老年人口總數2,501,041人的3.82%,目前需求數為72,780人,占床率約76.1%。除了機構照顧外,需要提供支持家庭照顧者的方案,如到宅服務或在宅服務、送餐到家、日間托老、家事服務、自助團體、照顧訓練、照顧津貼、諮商、法律服務等支持性、補充性或短期替代性服務,以及建立社區支持系統,如交通接送、老人服務中心、社區關懷據點、健康諮詢、社區復健等,台灣需要加速建構老人照顧服務輸送體系。

   隨著人口高齡化,高齡者不論退休與否,最多的資源往往是時間與儲蓄或年金,為了滿足打發時間與自我實現,提升高齡人口的社會參與是必要的,最佳的高齡生活除了終身學習、志願工作之外,休閒旅遊、消費也成為高齡者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高齡人口的教育必須加強,如退休準備、代間關係(指在家庭的結構中包含了兩代以上的親子關係,在相隔半個世紀的兩個世代裡的人,因成長背景、環境的不同而存在價值觀的差異。)、保健、理財、休閒、運動等。因此,配合老人教育所需的師資、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場地、設備等,皆必須及早準備和規劃。

  

文章分類:客座專家實務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