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安全方面,目前我國除了老農之外,所有老人都已納入老年年金保險。但是,由於採取高給付、低保費政策,導致各種社會安全給付(包括全民健保)潛藏負債高達13兆4124億元,就長期發展來看,整體財務狀況極不可靠、亦不樂觀。目前各工業先進國家都有多柱型的年金保險(以稅收為財務基礎的年金、就業時即開始累積的職業退休年金、自願參加的儲蓄性年金計畫-個人年金),但是老人貧窮仍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以歐盟15國為例,65歲以上的老人貧窮風險平均是20%,高於中壯年、低於未成年人與青年;而台灣老人貧窮高風險人口群是祖母貧窮,因為她們的勞動參與率低,缺乏退休年金保障。
當今社會最關注的就業問題,在人口逐漸老化的過程中,中高齡勞動力(50或55歲以上勞工)人口的增加是首先出現的警訊;勞動力的銀灰化(graying of the workforce)越來越明顯。台灣高齡勞動力目前逐年增加,目前45-64歲中高齡人口占工作人口31%左右,但到2020年,會提高到42%左右。此外,高齡勞工的就業率偏低也是各國關切的課題,以歐盟為例,除了瑞典、丹麥、葡萄牙、英國之外,其餘國家的高齡勞工的就業率均低於50%。其中,存在著嚴重的性別偏差,高齡女性的就業率更低,台灣亦不例外。
21世紀最可能增加的新工作機會如健康服務工業、零售服務業、電子商務、資訊產業等,在這些工作上,高齡勞動者皆都不具高的競爭力,這也是高齡勞動者失業率高的潛在原因。因此,新的工作安排、高齡者的失業問題,成為高齡社會的第一項艱鉅的工作,為了減低年金保險的財政壓力,以及增加高齡者的社會參與活動,延長工作年齡、彈性退休、延後退休是必要的;除非,高齡者的工作再安排得當,如再教育、部分工時、彈性工作、在家工作等,否則在講求勞動生產力的競爭環境下,高齡勞動者的高失業風險似乎不可免。
老人住宅議題關切的不再只是建築的硬體,亦包括服務老人的新科技,例如「使能科技」(enabling technologies)可協助老人持續居住在自家或獨立生活設施中,減少對他人依賴;「自動化設備」(automation)使照顧者的工作更有趣與有成就感。「溝通連結工具」(connection)使老人易於與家人、朋友保持接觸,同時有增進教育與個人成長的機會。智慧照顧(smart care)、智慧住宅(smart house)科技的發展必須加緊腳步。
此外,在住宅模式上,如何找出最適的安置方式,將是未來探討老年人口居住的關鍵之一。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是高齡社會普世的價值,老人照顧的社會模式比醫療模式成本低、符合人性;而終身住宅(Lifetime Home,LTH)的概念要被強調,亦即建築一種具吸引力、可負擔,及彈性的住宅,終身可使用。因此,有自我照顧能力的老人應該被鼓勵居住在自家,或是居住在鄰近熟悉地的老人住宅中,再輔以到宅護理與居家服務,亦即在宅支持;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老人才被安置在座落於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的小型住宿型老人之家,或團體之家中。目前臺灣的公寓住宅、透天厝均不適合老人居住,同時也缺乏供老人承租的社會住宅。
最後,在交通運輸與溝通部分,老人行動能力的衰退,越須要交通與溝通工具的支持,例如,便利老人或失能者搭乘的公共交通工具、輔助視力系統、人行步道、友善老人的候車站牌、街道家具、紅綠燈秒差、交通資訊系統等。而社會價值規範也影響到老人行動的範圍,如果社區公園、道路充滿歧視老人的用路人或駕駛,或是老人常去的公園、步道,社區居民就視之為畏途,老年人口的生活心態必定會受到影響。因此,建構一個友善老人(elder-friendly)行動的社區是促進活力老化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