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與少子女化對策(三)|貝塔語測
高齡化與少子女化對策(三)

Facebook  Facebook  
 

  接著,探討台灣少子女化的趨勢。台灣總生育率(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所生嬰兒數)的發展,自1951年的7.0一路下滑至2009年的1.0,且自2002年進入超低生育率國家(總生育率低於1.3)後,生育率沒有回升跡象,其生育率下滑速度為工業民主國家之冠,並名列全世界生育率最低國家,2010年總生育率僅0.895

  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下,不僅會加速人口老化、勞動供給不足及人口負成長,亦會造成性別失衡和人際關係改變等問題,並使得公共制度必須面臨結構快速調整。首先,台灣人口成長率將從目前的2.05‰左右,自然增加47,728人,下滑到2017年接近零;接著,人口進入負成長,人力資本必須提升才能因應勞動力不足。

  而公共制度因應調整時間亦相對較短,在1998-2010年間,新生嬰兒平均每年減少12239人。以2010學年為例,全國二專、二技、四技、大學(含日夜間部)總計招收學生274070人,平均分給163所大專院校,每校分得1681位新生。亦即,從2016年起,每年有7.3所大專院校招不到任何新生。四年後(2019)7.3所大學就得關門。如果情勢不變,依此類推,到2032年,臺灣總計就要關掉將近90所大專院校,因此,學校的退場與轉型必須同時進行。

  在人際關係部分,家庭關係中的手足軸消失,親子軸成為兒童發展的主要家庭關係。家長寵溺孩子,兒童儼然成為家中的小皇帝或小霸王,不利身心健康發展,且容易發展出現自我中心,不喜與人交往的性格特質;由於集家人寵愛於一身,不易培養挫折容忍力,亦缺乏承擔照顧弟妹,協助家務機會,不易培養責任感。從上所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須同步調整,否則未來臺灣社會的人際關係與人力品質堪慮。

  面對人口結構老化及少子女化的狀況,其對策應該是優先提高生育率,並從經濟因素、機會成本、社會政策和文化因素這四方面共同去推動及執行。在經濟因素部分,在經濟環境動盪不安之情勢下,將降低台灣家庭生育、養育下一代的意願,因而降低生育率;因此,政府應該著重解決降低失業率、提供穩定就業、提高受僱者薪資等經濟民生問題,才能有效提升生育率。

  這裡所謂的機會成本,是指高教育水準的女性,在社會勞動參與的意願較高,大多會選擇延後生育或是不生育;因此,協助女性降低家庭照顧負荷,兼顧家庭照顧與就業機會,將有機會能夠提升生育率;而政府在社會政策上,應該持續推動兒童照顧公共化(去家庭化)的提升、規劃完善工作與家庭照顧調和政策(親職假)、提高生育家庭津貼給付水準等,其執行成效將會間接影響生育率的提升與否;且在文化因素上,如何提升幼年人口社會價值,在高度重視兒童價值觀下,亦為提升生育率的方法之一。

  高齡社會的來臨是全球各個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高齡社會的挑戰也是全面性的,包括健康照護、社會照顧、經濟安全、就業、住宅、交通、休閒、教育、社會參與等,而高齡社會中女性亦處在相對不利的條件下,因預期壽命較長而照顧家庭成員的期間也較長、需求他人照顧的期間亦較長、貧窮風險較高、社會參與較弱等。臺灣整體社會對於最適人口規模仍未有共識,但是超低的生育率已異於常態,若要等到社會建立共識後,才來提升生育率將為時已晚;當家庭不生育已逐漸成為臺灣社會中、青世代的常態價值,到時將會更難推動改善人口結構老化及少子女化的社會解決方案。

文章分類:客座專家實務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