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謝劍平(中華投資公司董事長) 】 2011.11.08 03:06 am
全球景氣已不如一年多前的樂觀預期,甚至有二次衰退的疑慮,過去撐起全球經濟一片天的中國大陸,也遭遇許多地方政府債務及民間高利借貸的問題,更加使得全球經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全球並普遍面臨資源日漸減少、糧食短缺、貧富不均、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導致成長動能趨緩、物價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民心思變、抗議聲浪不斷等情況,連最民主的美國都發生「占領華爾街」的抗議活動,可見各國政府政策已到捉襟見肘的地步。
為因應全球經濟變局,各國政府短期或可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透過舉債增加公共支出,使經濟免於衰退;但長期而言,債臺高築的結果對整體國家發展仍是不健康的,政府仍應想辦法提升全球的生產力,尤其是那些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排名在前面的成熟國家,如此全球經濟才能步入較健康的循環。
然而,美國及歐元區國家皆深陷危機中,包括美國成長腳步趨緩、歐債危機的持續延燒,皆造成經濟前景不明的狀況,也使得普羅大眾的消費意願低落,寧可選擇不花錢甚至儲蓄起來。當消費端不如預期中強勁,企業及廠商的生產意願也會跟著降低,削減資本支出、減輕庫存壓力,和消費者一樣保留滿手現金。當需求和供應開始交互性地悲觀,就如同現在的經濟狀況,惡性循環下去。因此,解決失業問題便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當人們認為經濟環境真的改善時,企業才會擴大生產,促進就業,當人們有了工作後,消費信心也會跟著恢復,企業經營績效自然回升,進而產生良性循環。
目前各國皆提出許多經濟改善措施,包含就業、提升公共支出、租稅減免、產業結構調整等,但對於人口結構的問題並未提出更多解決方案,生育率低落和人口結構老化都是事實,其中也反映出大眾對經濟、教育、社會福利、醫療等方面的信心不足。政府在極力挽救經濟的同時,亦應重視人口結構的狀況,畢竟未來的生產力仍必須仰賴人口資源去有效支撐。從基本面來看,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必須優先獲得解決,建立更為嚴謹且仔細的醫療審查制度,降低醫療資源浪費和財政支出的負擔。
在社會福利保障方面,應該因時、因地制宜,歐洲高社會福利政策最終帶來的是龐大的財政赤字,特別是在經濟前景低迷的狀況下,促使政府必須面對維持社會福利和財政的平衡危機。如何提出健全的社會福利措施,就必須依據經濟增長速度、現代家庭結構變革等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而調整。
政府不能過度注重短期利益,像減稅措施,在持續的公共支出擴張下,這無疑是讓財政嚴峻的導火線,進而使資源無法有效分配於改善整體社會福祉方面,租稅措施應該降低貧富差距、均化社會所得,而非僅是用來擴大內需及改善產業結構。
一個國家生產力的提升動力來源,必須仰賴人力資源,教育便是相當關鍵的環節,政府支出應適當地偏重就業和教育、重視區域發展不均的狀況,確保人力資源的正向流動,藉由培養和鼓勵優質的人力資源來創造更多社會價值,如此能改善目前人口結構存在的潛在問題。
政府若能規劃出一連串的積極改善作為,對於整體市場挹注的將不會只有量化寬鬆政策下的貨幣資金,同時也會為生產者與消費者帶來更多信心。
【2011/11/08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