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起,大陸即積極開始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經濟區)構想,歷經三年規劃,2004年11月,由福建省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試行綱要。2005年10月及2006年3月相繼納入十一五規劃內,且於2009年5月正式從區域性升格為國家等級的計畫戰略。2011年3月,海西經濟區再度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同時,大陸國務院也針對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方向佈局、各區任務分工以及兩岸合作交流推出具體措施。
所謂海西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從福州、泉州、廈門等城市延伸,包括浙江的溫州、麗水,廣東省的汕頭、梅州、潮州,江西省的撫州、贛州等共計20個城市,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9,000萬人,人均年收入約人民幣18,000元。以福建為例,十一五時期的經濟便已呈現逐年成長,2010年GDP總產值達1.44兆人民幣,占2010年全大陸總GDP 39.8兆人民幣比重約3.6%,經濟成長率為13.8%,高於2010年全大陸經濟增長率的10.3%,以及十一五期間平均成長率的11.2%。
又根據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福建綜合競爭力排名第6,而有5個城市排名在全國100強城市內,前三位分別為廈門、福州及泉州,城市化比率為49.9%,整題來說屬於中上水準,2010年海西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GDP排行分別為泉州(0.36兆)、福州(0.31兆)、溫州(0.29兆)、廈門(0.20兆)、汕頭(0.12兆),整個海西經濟區至2020年的GDP產值目標要達到4兆人民幣,展現經濟實力倍增的企圖心。
十二五時期,海西經濟區發展戰略,依本身所處的沿海優勢,朝向港口群、產業群、城市群發展,以港口貿易、臨海產業、臨港工業為三大方向。其中,廈門工業化程度成熟,早已是大陸沿海億噸級大型港口城市,福州是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福州新港(江陰港區)是海西港口戰略重點扶持發展的幹線樞紐,2011年1月及4月分別開通西非及美國長灘海上貿易航線,十二五期間目標在2015年前積極發展臨港重工業集聚,並擠身大陸沿海前十大世界級港口,整個海西港口群目標在3億噸以上。
產業群方面,資訊產業、石化產業、工程機械製造業、汽車製造業、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業等,十二五至少開始10個以上產值超過一千億元的產業群集。配合整體十二五城市化規劃,以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為核心,發展中小城鎮積極城市化,帶領海西城市群進入全國百大競爭力城市之列。
十二五規劃中,發展服務業也是一大重點,福建的目標是到2015年時,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及就業比重均要達到40%以上。在金融方面,大陸國務院仍積極推動建立兩岸金融業監管合作機制,優先批准台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企業,擴大兩岸貨幣雙向兌換範圍、兩岸資金清算中心、促進兩岸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推動兩岸銀行金融卡通用和結算等措施。而福建也希望引進台灣的上櫃、興櫃交易機制,設立兩岸股權櫃台交易市場。支持設立兩岸合資的海岸投資基金,進一步擴大兩岸貨幣雙向兌換範圍,以逐步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兩岸金融合作在大陸中央的政策強力支持下,希望優先在海西經濟區推動先試先行。
大陸國務院也希望能夠藉由海西經濟區的發展來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在2011年1月福建省發佈省區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以打造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為重點項目,且廈門亦為海西競爭力最強的區域金融中心之城市;在2010年10月,大陸保監會和廈門市簽署「關於建設廈門保險改革發展試驗區合作備忘錄」,而廈門也訂定「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工作方案」,十二五規劃鎖定廈門發展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早已有跡可循。
從「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來看,將海西經濟區劃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功能區,發展沿海臨港產業、集中發展及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等,並以沿海發展為主,分別由福州、廈門、泉州、溫州及汕頭領軍,透過廈門灣、閩江口、湄州灣、泉州灣、溫州沿海、粵東沿海等為整題發展格局;針對海西一連串的政策發展至具體成型過程,迄今僅僅十年,可說是大陸所有經濟區域中最年輕、成立時間最短、同時也大力獲得大陸中央政策支持的經濟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