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業於大陸市場發展淺談(一)|貝塔語測
投資銀行業於大陸市場發展淺談(一)

Facebook  Facebook  

   大陸市場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整體金融市場的進步,由於其市場規模龐大及發展快速,金融產業也朝多元化和國際化的方向邁進。目前大陸金融市場上,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仍具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顯然地,透過非銀行體系籌資的直接金融比重已顯著提升。

  首先,企業透過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從商業銀行融資分別達2.33兆、1.1兆和3,865億人民幣,與2002年相比這些金融工具的融資量還非常小;但在2010年時,非金融企業透過公司債與股票籌資分別達1.2兆和5,787億人民幣,分別是2002年的36.8倍和9.5倍;另外,2010年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合計約1.68兆人民幣,也是2002年的8倍之多。由上述可見,於大陸市場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將具有一定程度的成長空間。

  而中國十二五計畫,公布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影響到兩岸的產業布局,並調整中國本身的產業結構,以淘汰落後產能與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兩主軸共同進行,未來在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促使企業併購整合的機會增加,特別是國營企業購併民營企業的情形;在企業掌握自身龐大規模、豐富資金和外在市場機會下,未來大陸境內與海外的購併活動將持續進行,這也提供了投資銀行業一個協助當地企業購併整合的發展機會。   

  在IPO市場,2010年中國股市全年共有340家新上市公司,融資規模超過4700億人民幣,大陸企業在擁有私募股權和創投公司的扶植下,於上海及深圳兩個交易市場的IPO總和規模超越了香港,成為國際間最大的股權融資市場,同時也超越2007年人民幣4,473億人民幣的歷史IPO融資紀錄。

  從創投的角度來觀察,過去大陸市場扮演世界工廠,電子組裝產業是創投積極研究且投資的標的,但在近年來逐漸轉變為世界市場,主要發展著重在民生消費、基礎建設(如交通、醫療)、Internet等相關產業,廣大的通路是其價值所在;而一般創投公司投資於台灣國內企業,其內部報酬率約為20%,但若直接投資大陸企業,從其龐大的內需市場規模加上IPO上市蜜月期長,自投資初期到IPO掛牌上市,其內部報酬率將會是投資國內企業的2~3倍,在大陸市場的獲利空間將遠大於台灣本地市場。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陸資本市場逐漸解禁,但在中國政府本身極力壓抑人民幣升值的情形下,投資資金匯入不易,境外資金將受到相對較為嚴格的管制;另外,若非國有企業或規模較為大型的企業,一般企業從創投進入投資到上市掛牌,A股上市標準及審核之過程相當嚴謹且漫長,這將增加投資過程中執行退出機制的困難度,因此從目前趨勢來看,中小型企業前往美國那斯達克、香港和台灣資本市場IPO的機會將會有所提升,但與大陸掛牌上市相比較就無法有較高的本益比。而海外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外資創投等,皆非常積極想要投資大陸企業,以深入中國內需市場,把握中國大陸經濟蓬勃發展的契機,因此在投資案競爭上相對激烈。在尋求好的投資案時,台灣投資銀行與國際性金融機構競爭投資案時相對缺乏優勢,特別是在資金規模的部分,台灣投資銀行的議價能力將遠低於外資金融機構。

 

 

文章分類:CFO實務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