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金融會議談判結果短評|貝塔語測
兩岸金融會議談判結果短評

Facebook  Facebook  
 

        兩岸銀行監理平台-台灣的金管會和大陸方面的銀監會,在4/25首度在台召開會議,會後雙方共同宣布五大結論,但除了銀監會表明支持台資銀行可到大陸設子行外,對於目前金融業者最關切的人民幣業務及陸銀來台參股等,均無具體結論。比較具體的均在監理合作項目,包括雙方將建立日常聯繫窗口、定期會晤機制、以及金融監理的合作。另外,雙方也同意共同舉辦新版巴塞爾協定(BaselⅢ)研討會,讓兩岸監理標準與國際接軌。

這次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平台會議共有5項成果,包括:

1. 確認「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台」的具體內容及運作機制、並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在金融檢查方面,雙方將先透過聯繫窗口將檢查計畫以書面通報對方,而接收方應儘速回覆對檢查計畫之意見,待檢查工作完成後,雙方人員應進行意見交流。

2. 確認雙方加強兩岸銀行監理技術層面的合作,使各項金融監理標準能充分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會在短期內擇定適當時機,共同舉辦實施BaselⅢ研討會,具體細節由雙方業務主管層級進行討論。

3. 在兩岸銀行業互設分支機構及經營業務議題方面,大陸方面將針對金管會所反映的台灣地區銀行業者意見,包括人民幣業務、設立營業據點、參股大陸地區金融機構等,以及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承諾事項,如「綠色通道」、「一年獲利」及「大陸台資企業」定義等方面,予以善意回應。

4. 對於大陸方面所關切的陸銀在台設立分支機構的國際經驗條件、分支機構的業務範圍、家數限制、參股及陸銀在台分支機構人員往來限制等,台灣方面將配合金融市場狀況積極考慮研議。

5. 為了便於下階段兩岸銀行業協商事宜,雙方同意成立銀行業監理合作工作小組,儘速展開討論,以配合ECFA服務貿易協定的協商進程。

  筆者認為,自ECFA簽署後,兩岸金融合作勢必會走向展開漫長的協商之路。對於台灣金融業而言,到中國大陸市場是為了擴大發展,希望透過ECFA取得超越其它外資銀行的待遇,以補救台灣金融業較晚於歐美金融業進入大陸市場的劣勢,因此在台灣方面所給予的承諾會相對更為彈性;但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目前只承諾部分開放,主要是採取開發中國家常見的保護主義政策,而且大陸政府相當重視所謂的"平等互利",也就是說,在講求互補互利的原則下,假如台灣金融業無法帶給大陸金融業更多的市場價值,那中國大陸給予台灣"讓利"待遇的可能性並不會太大,就算有讓利,可能在時間與空間的延宕下,也會失去了最佳的時機。

  有些金融業務並不是簽署ECFA就能取得,像最受矚目的人民幣業務,大多數是只對大陸本地銀行開放,或者是開放部分地區試點,不僅是我們,部分外資銀行也幾乎無法直接跨入參與。另外,像對中國公民承做零售銀行與信用卡業務,外資銀行有地區經營的限制;而外資銀行的子行業務必須採個案方式逐一審批,例如在上海與廣州等試點城市經營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因此,若僅透過ECFA採取開放業務優惠,甚至是希望中國大陸給予超越外資銀行之"讓利"待遇,這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樂觀,因為大陸市場不僅只有台灣金融業,而是存在著來自於世界各國的外資金融機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在著手於ECFA金融業合作談判時,亦會考量到上海和香港的國際市場利益,因此讓利空間會越來越狹窄。

        兩岸直航談判,過去兩三年經歷多次會議,但大陸航空市場對台開放之幅度仍小於業界期待;由此來看,金融服務和航運都是特許產業,從兩岸直航談判經驗,進度和內容都將會由中國大陸來掌握優勢。另外,市場開放不可能一次到位,像香港與中國大陸的CEPA2004年生效後,經歷了近七年,也是陸續地簽署補充協議來增加金融合作的完整性。

  目前兩岸金融合作仍然落後於兩岸經貿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台商投資中國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如此龐大的融資需求,可見金融業承作台商業務及人民幣業務的商機。不過從現在會議的進度來研判,具制度性的對話機制仍是一正面效益,增加了資訊傳遞與溝通的橋樑,後續才能有機會加速消除金融市場的實質進入障礙,以持續有效降低金融服務業者的營運管理成本、增加可營運範圍與承做業務量。

新聞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鉅亨網

文章分類:CFO實務講堂
下一篇:金融整併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