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整併議題|貝塔語測
金融整併議題

Facebook  Facebook  
 

    近來金融整併議題再起,且市場傳聞政府部門有意主導公股銀行進行整併,為台灣官股金融機構的未來方向定調。就筆者過去的經驗來看,公股銀行之間的整併是非常困難的,不管整併成功與否,整併雙方的部門與組織最終還是各做各的業務,且整併的成本相當高,所能創造的綜效也會相當的少。

  以目前官股銀行的營運體系和特性來看,不容易做出太大的改革動作,特別是經營者的經營思維與對於風險的保守態度,不論是開拓新事業群或嘗試與其他銀行合作,這一類型的改變對於公股銀行來說不太容易推動,即使推動改變所能帶來的效益也非常有限,從時間空間成本面來分析,官股銀行很難突破目前的狀況。

  而這次傳聞公股銀行之間的合併,筆者認為,以目前情況,越推動整併的結果只會花費更多成本;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市場消息,主要是目前台灣金融業在面對國際市場的大金融環境,已經逐漸失去它的競爭力,即使中國開放台灣金融業進入大陸市場,也只有提前至大陸布局、已經長期耕耘的金融機構能夠保有競爭的機會,而其他後進金融機構的市場空間將越來越少;另外,金融業是一種地方性的產業,如同電信業一樣,在市場規模越大的情形下,大陸的本地銀行將擁有更強的在地優勢。而台灣金融業這十幾年來,經營並沒有太大幅度的成長,有時賺錢有時候賠錢,呆帳打掉一大堆,淨值沒有成長太多,在台灣當地市場的競爭實力都已稍嫌不足,在沒有太大獲利能力、且經營技術也沒有相對突出的情形下,就更沒有能力跨足國際市場與其他國際性金融機構競爭;因此,透過金融整併將經營規模擴大,就目前看來,似乎是解決競爭力問題的方法之一。

  過去三商銀、華銀最早前去香港設立據點,一年可能就有很多的利潤,而兆豐在香港的營業據點也賺了不少錢,但那是因為有區域性的台商業務,所以才能迅速的獲得業績。若要真正地進入大陸市場、作大陸的生意,例如說人民幣業務,台灣金融業就可能要付出比其他金融機構還要高的資金成本,還要花費許多時間在拓展當地客戶的深度與廣度,才有機會能夠做得起來;因此,台灣金融業若投入資源於大陸市場,且期待在一定時間要有營運績效,筆者推估至少要5年至10年的時間才能見真章。但這並不是說國際市場的生意不能做,大中華區市場對台灣金融業而言是個巨大的機會,台灣金融業還是必須要勇敢地跨出去,並且找出獨特的經營模式。台灣金融業到大陸市場,一定要訂定更廣、更遠的經營目標,而不是只做台商客戶的業務,大陸那塊的業務必須要深入去做,但這就牽涉到經營規模的問題,若規模不夠大,那在拓展大陸業務上也會受到阻礙。

  台灣金融業在不整併的情況下,從台灣市場的經營現況來分析,很明顯看到利潤是相當有限的,且在低利環境下,利差所能帶來的收入相當少,也影響到尋找專業人才和推動更新變革的動力。若能透過金融整併將經營版圖擴大,增加市場占有率,提升利潤收入,才有機會推動組織改造、引進新人才、帶入新的經營思維與方向,提升營運的深度與廣度。

  然而,政府必須在金融整併上提供更強勁的推動力道,而非只是給予方向。另外,政府必須為台灣金融市場在國際間的定位賦予更明確的意義;過去政府將台北定位為亞太金融中心,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太大的作為,也影響到台灣整體金融產業的發展。倘若,政府希望能夠提升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那就必須將台北這樣的金融中心於大中華區的定位定義清楚,是要維持過去亞太金融中心的目標,還是轉向成為籌資平台,讓大陸和其他亞太區域國家的中小企業能夠來台灣掛牌,變成Great China的那斯達克,讓國際資金能夠進來台灣金融市場。政府必須投注資源且深入去發展台灣的金融市場,給予一個確定的新方向,才能幫助台灣金融業規劃於本國市場發展的新方向,而非受限於目前已經飽和的銀行業務。

  台灣金融業必須透過整併規模變大,才會在國際上得到更多、較好的交易條件與競爭機會,而金融改革需要政府極力去推動,筆者認為,由政府主導讓規模較大的官股銀行與較大的民間銀行做整併,才會有一定程度的效益,特別是讓民間銀行的銷售文化和經營理念來影響目前官股銀行的營運體系,而非官股銀行併官股銀行,將會受困於公營體制的人事組織限制,競爭力提升幅度與整併伴隨之效益皆會相當有限,如此整併將只是徒增成本費用而已。

文章分類:CFO實務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