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金融操作(Treasury Operation)
過去的商業銀行專注於傳統的存款與放款業務,存放款之間的利差成為銀行主要的獲利來源。而財務金融操作在過去僅被視為短期資金調度的工具,以符合法定準備率為目標,加上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能配合,並不產生資金缺口,即已完成財務金融操作的基本價值。
然而,隨著利率環境的惡化及競爭的加劇,財務金融操作的功能不再僅是在於資金調度;在新金融時代的來臨,財務金融操作更正確的意義是在於創造更高的資金使用效率,即透過市場的研究、客戶需求的溝通與金融商品的設計,結合前端業務人員與後端交易人員的專業與優勢,創造整體營運綜效。
由此可知,財務金融操作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除了是加強企業金融、個人金融與財務管理等功能的發展外,亦涵蓋了財務行銷、金融商品研發、資產負債管理等部門,希望能充分結合銀行內部各部門資源,發揮交叉銷售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一般來說,財務金融操作部門的組織結構主要包括研究部、交易室、業務部及資金調度部,將個別分述如下:
1. 研究部&產品開發
通常區分為總體經濟研究與固定收益研究,負責研究市場趨勢,定期或不定期發表研究報告,掌握最新金融市場訊息;藉由蒐集市場資訊作為金融商品開發的依據及判斷。
2. 交易室
主要負責執行投資交易,許多商業銀行甚至會參與產品的規劃與設計。通常交易內容包括債券、外幣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等。
3. 業務部
主要功能在於負責產品銷售,同時協助蒐集來自於市場的訊息,並傳達客戶需求,以提供產品設計相關人員更多的資訊。依據服務對象的性質可區分為法人、金融機構與個別投資人等三種類型。
4. 資金調度部
利用貨幣市場工具進行資金調度,除了讓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能妥善配合之外,更進一步使短期資金的運用效率提高。
關於財務金融操作的業務範疇,包括資金調度業務、交易業務及銷售業務等。所謂資金調度業務,其主要目的在於管理銀行自身的短期流動性,其作法包括分析資金的來源與運用、資金到期狀況與投資部位的結構情況,以及存放款與市場性資金的到期與差額,並根據內部轉讓(Internal Transfer)使不同業務單位產品的到期及利率能做適當的配對,以期銀行的資金能做最有效率的運用,並隨時觀察利率走勢及資金市場的動向,在不影響流動性的情況下,進行資金調度規劃。
而交易業務主要是由交易室負責,依據產品的不同來區分其功能,一般分為債券、外幣及衍生性金融商品;而交易人員的主要工作包含觀察市場脈動、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並管理金融產品的風險。至於銷售業務,由財務金融操作部門的銷售業務單位負責,主要銷售的產品包含外幣兌換、外幣選擇權、一般投資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利率、信用)等;而業務人員因為直接面對客戶,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及銷售技巧外,整個銷售業務單位對不同客戶的區隔、對產品的了解與創新,以及客戶關係的維護等都必須有適當的因應策略,才能確保業績的成長及客戶的滿意,並有效發揮交叉銷售的功能,使銷售業務單位能確實發展,提供最大的價值。
業務人員與交易人員同時扮演了財務金融操作部門的重要角色,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交易人員必須設計出好的產品,才能讓前端業務人員的銷售事半功倍。但如何設計出好的產品,則有賴於業務人員提供來自客戶端的最新訊息及需求,財務金融操作部門內各項功能之間應充分配合,如此才能讓產品從一開始的開發設計、後續發展至最後的銷售,都能發揮應有的綜效。
資料來源:現代投資銀行 謝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