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民幣國際化,重點在提高辦理國際收支表上之貿易交易、金融交易和國際準備等業務時以人民幣作為媒介之比例。然而,一國的貨幣要能夠國際化,必須具有足夠的經貿金融規模;而在金融市場上也必須要自由化、國際化,這其中包括利率自由化、金融法規鬆綁、提供自由兌換、匯率制度能與國際間接軌等。
因此,就大陸學者針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說法,政府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可分為兩個部份來進行:
1. 貨幣功能的進步
一般來說,貨幣具有三大功能,包括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而人民幣要能國際化,必須先以成為國際結算貨幣為階段性目標,之後進步為金融投資貨幣,進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這三階段的進步至少各自需要十年的時間。
2. 使用地區的擴展
人民幣的結算上,必須從大陸境內擴展至沿海周邊城市,並推展至亞洲地區,最後轉變為全球化的國際貨幣,這三階段的進步也個別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因此,就大陸自身的評估,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這其中包括了大陸資本帳的開放。所謂資本帳,是國際收支帳中的一項(另外兩項為經常帳和金融帳),係記載一經濟體居民與非居民間之政府與民間的資本移轉(如債務、資本設備之移轉)及非生產性、非金融性資產(如專利權、商標等無形資產)的取得與處分交易。
目前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主要分為五大部分:
1.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
中國於2009年7月開放廣洲、上海、深圳、珠海、東莞這5大城市為試點,進行與境外港澳地區和東協之間的雙邊貿易上,使用人民幣結算,此後不斷擴大試點和境外地區,截至去年11月 ,各試點地區銀行累計辨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達3400億元 。
2. 發行境外人民幣債券
2009年9月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之中國政府公債60億元人民幣,另外,提供外資和大陸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籌資;此外,亦有國際金融機構或政府系統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並在2010年9宣布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所籌集之資金,可以匯出境外使用。
3. 簽署雙邊貨幣互換換匯協議
中國自2008年12月開始陸續與南韓、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白俄羅斯和阿根廷、冰島、新加坡等國家地區簽屬以固定匯率兌換貨幣之協議,對其提供總計達6,500億元人民幣之互換額度,而目前尚在洽簽中的國家還有俄羅斯與泰國。
4. 將人民幣計價資產納入外匯存底組合
2010年8月中國對於有簽屬換匯協定之國家,開放其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中國准許若其他國家之央行投資其國內債券市場的決定,主要就是為了提升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目前已有馬來西亞央行買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做為其外匯存底的一部分。
5. 辦理境外人民幣存、放款
目前香港具有香港居住民身分者,以及符合跨境貿易人民幣試點企業者,可辦理人民幣存款戶;另一方面,可辦理居住民存款質借方式之放款和跨境貿易開信用狀之週轉金放款。在2011年1月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已達3706億元人民幣。
目前大陸在消費與投資等實質面的內需市場成長相當快速,若人民幣能夠成功的國際化,將提高國際交易使用人民幣之比例。以人民幣計價可降低大陸廠商對外進行貿易和金融交易之匯兌成本和風險,在匯率風險降低的情況下,有助於提升大陸國際金融方面之競爭力。另外,提升人民幣之影響力將促進大陸國際金融中心之發展,進而邁向主要國際貨幣的階段發展,甚至成為國際準備貨幣,形成人民幣經濟圈。然而,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減弱大陸匯率和貨幣政策之效果,同時也降低人民幣匯率之穩定性,這也是大陸政府在未來推動經貿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時所必須考量的重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