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新聞短評|貝塔語測
時事新聞短評

Facebook  Facebook  
 

William Dudley:美聯儲不會撤回QE2 

相較6個月前,現在的美國經濟更具活力,主要由於儲蓄水平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更為健康、貨幣及財政刺激政策有效支持經濟復甦,以及新興市場經濟強勁增長帶動美國出口。

伴隨美國經濟復甦,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為美聯儲無需繼續執行6000億元的第二輪量化寬鬆計劃(QE2)

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William Dudley卻表示,美國經濟前景已顯著改善,但仍未足以讓聯儲局撤回支撐經濟復甦的貨幣刺激政策。“美國目前經濟現狀仍遠未達到美聯儲貨幣刺激政策-「增加就業」和「穩定市場價格水平」的雙重目標。經濟以更快速度復甦是我們所追求的、是令人振奮的,但並不是撤回貨幣刺激政策的理由。”

    而在推出第2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近期在國會備詢時首度談及量化寬鬆政策退場的具體條件,透露出Fed的貨幣政策已開始著手於退場機制的部分進行研議。

根據調查,2月美國企業所雇員工增加217,000人,超過預期,也高於1月的180,000人,顯示就業市場反彈。

Ben Bernanke:一旦我們看到經濟處於自給自足性復甦,就業情況開始好轉,勞動市場有所改善,同時通膨趨於穩定,通膨率大約是在2%左右,到那時候我們就必需開始移除振興經濟的貨幣寬鬆措施。

筆者看法

  美國這兩年不斷地釋放貨幣到市場上,透過QE1QE2的放鬆貨幣措施,讓金融市場的活絡性提升;市場資金因為美國的寬鬆貨幣而在國際間流竄,新興市場也成為了這股熱錢從事避險與投資的目標,因此使新興市場貨幣大幅升值。而在金融海嘯時期,世界各國企業手上皆保有大量現金,用以修復資產負債表,沒有負債的企業在投資上也相當謹慎;但寬鬆貨幣政策的確讓美國的投資活動有所增加,也無形中帶動了新興市場的成長。例如在這一波景氣復甦的過程中,美國企業的投資方向逐漸朝往綠能、太陽能、電動車、LED、生物科技等,而台灣的產業方向與美國關係密切,將負責中間製程及零件的提供,其成長性也相當受到青睞。

  而從證券市場來看,美國股市也確實反映出經濟景氣和企業營運有正在復甦的情況;對於投資人來說,美國企業從過去幾年謹慎地進行投資到目前有效率地增加資本支出,將有助於企業競爭力提升。以前擔任財務長職務時,投資人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今年的資本支出預估是多少?」,因為資本支出直接影響到的就是企業的Profit&Loss,適當的資本支出是有助於企業資產活化、帶動未來成長,但過高的資本支出則會讓投資人產生疑慮,因此資本支出的多寡是管理階層在使用公司資金與資產上所需考量的重點。

    雖然美國消費者支出在今年1月尚未恢復水準,但是美國經濟的確是處於正在復甦的階段,特別是在新興市場貨幣升值後,對美國的外銷出口相當有利,資金也逐漸回流至美國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歷經了一段相當不小的漲幅。未來美國經濟能否回到過去的水準,仍要仰賴消費者支出這一塊,占據GDP約七成左右,這將是景氣重新回溫的關鍵;而消費者支出是否活絡,就得要取決房地產市場的狀況,當房價止跌、新成屋銷售量增加,這些都是可以持續觀察的部分。

  美國房地產市場在金融海嘯時期跌的頗深,像筆者有位住在加州的朋友,居住在華人較多的地區,房價自金融海嘯以來大約跌了三成左右,其他周圍地區跌了七成上下,之所以華人區房價跌幅較少,是因為大陸消費者購買力提升,前往購買支撐了華人區的房產價格,加上美元前陣子貶值,更有利於大陸消費者購屋的條件。 

  至於量化寬鬆政策是否會持續進行,筆者認為QE3執行的可能性不高,但QE2應該會完成,以確保經濟步入穩定發展的階段;包括消費者支出、企業投資、政府支出和出口外銷成長的乘數效果,將是支撐美國景氣發展的動力。從近期美國儲蓄率出現提升的情況(大約6%),預期對於房地產市場發展將有正面影響,亦有助於消費支出的增加。 

  近期石油價格、糧食價格所引起美國境內通貨膨脹的問題,尚屬於美國政府可以接受的程度(通膨率約2%~3%左右);而一個國家經濟要能復甦,或者是證券市場要能活絡,適度的通貨膨脹也扮演重要角色,像日本長期的通貨緊縮,出現過高的儲蓄率,造成消費支出長期處於低檔,對於整體景氣便有一惡性循環,也影響到證券市場的發展,因此通貨膨脹的穩定控制是政府必須注意的部分,對於經濟景氣和市場的影響皆相當重大。

  另外,值得思考的部分,是美國政府該如何將市場游資回收,其造成的潛在影響會有多大,相當令人擔憂;特別是經濟狀況的維持,在量化寬鬆政策執行的過程所創造的商機、投資潮、就業機會等,當QE2結束後、美國政府資金不再挹注市場之時,景氣是否足夠回溫到能夠支撐美國經濟體系的運作,將是影響美國政府後續決策的關鍵,包括升息或是QE3的執行。

 

截錄新聞資訊來源:鉅亨網&工商時報

文章分類:閱讀財金新視野
上一篇:時事新聞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