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股利」發放為主要現金流量來源的金融資產,因此若能估計出其在未來的股利發放水準,並配合適當的「折現率」,股價亦可由這些股利的折現值來決定。
2. 高登模式(Gordon Model)
假設若盈餘未以股利形式發放,則可用於「報酬率相當於ROE」的投資機會上,故b×ROE可表示在未來可能增加的報酬水準。此為美國學者高登(Gordon)首先發展出來的評價方式。
3. 股利收益率(Dividend Yield)
由下期股利÷本期股價而得
4. 超常成長(Supernormal Growth)
通常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初期階段,其銷售額會有相對較高的成長率,這種現象我們可稱之為超常成長(Supernormal Growth)
5. 成長機會現值模式(Net Present Value of Growth Opportunity Model)
成長機會現值模式的基本評價觀念為:股價=基本價值+成長機會現值
6. 本益比法
以獲利能力為主要評價因素,結合「公司的獲利水準」與「市場對此公司獲利能力之評價」來估計股票價格
7. 效率市場(Efficient Market)
資本市場中,如果所有能夠影響股票價格的資訊均能迅速且完全地反映到股價上,則我們稱該市場為效率市場(Efficient Market)。
8. 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主張在資本市場上充滿著眾多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證券交易人員,他們對於資訊可以充分掌握,並可以有效而迅速地加以分析;此外,在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出現時,他們能夠取得充足的資金來買賣該種出現投資機會的股票。
9. 弱式效率市場(Weak form Efficiency)
凡是所有影響股價過去移動趨勢的資訊,都已經完全反映在現行的股價中,投資人無法利用過去的價格資訊擊敗市場(Defeat the Market)。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其將無法協助投資人或分析師找出價格被低估或高估的股票,以賺取超常報酬。
10.半強式效率市場(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
若市場中股票的市價能反映出所有「已公開」的資訊在半強式效率市場中,不但是技術分析,連側重公司財務報表等統計資料的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也將無法帶給投資人超常報酬。
11.強式效率市場(Strong Form Efficiency)
股票目前的市價已反映了所有已公開及未公開的資訊,因此,任何投資人(甚至內部人(Insider))也無法在股市中賺得超常報酬。
12.行為財務學(Behavioural Finance)
應用心理學的角度試圖瞭解投資人、金融市場及企業經理人的行為,同時結合財務理論及心理學的知識,其目的在於認識並預測投資人心理決策過程對整體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影響。
13.市場附加價值(Market Value Added, MVA)
企業成立至今,前後任各階段管理者能為股東創造的附加價值之總和;其同樣可以利用「最終市場價值減去原始投入原料成本」的觀念求算之。在此,最終之市場價值指的是股東權益的市值,原始投入原料成本則是股東原始淨投入資金,也就是股東權益的帳面價值,市值與帳面價值二者的差額即為市場附加價值
14.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
企業投入總資本所能產生的稅後營業淨利(Net Operating Profit Less Adjusted Taxes, NOPLAT)與投入總資本(Operating Capital)之稅後成本的差額
15.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法
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法則是以企業未來能夠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量為基礎,以WACC作為折現率,將未來預期的自由現金流量一一折現、加總,即可得企業之營運價值(Value of Operations)。將營運價值加上非營業資產(Nonoperating Assets)的價值後,便是完整的企業價值
16.調整現值法(APV)
認為舉債公司之投資計畫價值應等於無債公司之投資計畫價值,再加上因舉債所產生的利益或成本,如稅盾效益、財務危機成本、代理成本等。
17.流量折現法(Flow-To-Equity Approach, FTE)
以「普通股權益」為評價的對象,將屬於普通股權益的自由現金流量(以下簡稱權益自由現金流量),亦即付息及稅後的自由現金流量,以普通股的必要報酬率(Rs)進行折現、加總,直接算出普通股權益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