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辭典-財務專題(三)公司併購|貝塔語測
財務辭典-財務專題(三)公司併購

Facebook  Facebook  
 

1. 委託書爭奪戰(Proxy Fight)

管理當局與市場派人士爭奪的目標,競相徵求委託書以掌握董事會的多數席次

2. 股權收購(Stock Acquisitions)

直接或間接購買目標公司部分或全部的股權,使目標公司成為收購者之轉投資事業,而收購者需承受目標公司一切的權利與義務、資產與負債

3. 資產收購(Asset Acquisitions)

收購者只依其需要而購買目標公司部分或全部之資產,屬於一般資產的買賣行為,因此不需承受目標公司的負債及其他義務

4. 融資收購(Leveraged Buyout, LBO)

主併公司以少許自有資金,再以自己或目標公司的資產作擔保對外大量舉債,取得融資而收購目標公司的行動,屬於高度槓桿的財務操作。

5. 私有化(Going Private)

由特定人士集資(通常包括現任的管理當局),將公開發行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權全數收購,而成為只有少數人擁有控制權之企業(Closely Held Corporations);若被收購的公司原為上市公司,則必須提出下市(Going Dark)申請,其股票將不再於證券市場上公開交易。

6. 重組基金(Restructuring Funds)

其投資策略著重於「價值投資法」,藉由投資標的公司的併購、管理買下、分割、資本結構或債權重組等操作,來提升其價值。

7. 撤資(Divestitures)

將公司一部分資產、營運或事業部門賣給另一家公司,並取得現金或其他有價證券的行為,將此所有權及控制權移轉給接手公司。

8. 資產分割

指將欲裁撤的營運或事業部門分割出去而成為獨立的公司,然後把新成立公司的股權依原股東的持股比例分配。

9. Split Offs

指母公司於資產分割後仍然存在,但新公司的股權並非無條件分配給股東,而是要股東以母公司的股份來交換

10.Split Ups

同樣要求股東以原公司股份換成新公司的股權,但完成交換後,母公司即不復存在

11.權益分割(Equity Carve-out)

母公司原先已握有子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權,現將子公司部分的股權出售給外部人的舉動,可為母公司投注新資金。且由於出售的股權比例不高,母公司仍能控制子公司的經營權,同時亦可建立子公司的股價指標,有利於往後的上市計畫。

12.清算(Liquidation)

公司發生嚴重財務危機時,不得已只好出售現有資產以償還所欠債務,這是屬於非自願性的清算。事實上,若出售資產的價值高於流通在外證券價值的總和時,公司亦可進行清算(Liquidation)並發放清算股利(屬於資本退回的性質,非真正的盈餘分配),反而符合股東的利益,此即自願性的清算。

13.水平式合併(Horizontal Merger)

指由同產業中兩家從事相同業務公司的合併

14.垂直式合併(Vertical Merger)

在同一個產業中,上游與下游公司之間的合併,又分為向前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與向後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兩種,前者是指上游公司併購下游的公司,後者則是下游公司併購上游公司。

15.同源式合併(Congeneric Merger)

同一產業中,兩家業務性質不大一樣且沒有業務往來的公司之結合。

16.複合式合併(Conglomerate Merger)

兩家公司居於不同產業,且業務沒有往來公司間的合併

17.綜效(Synergy)

兩家公司合併後的整體價值將大於個別公司價值總和的效果

18.吞食毒藥丸

目標公司為避免被併購者接收,會採取一些對本身造成傷害的行動,使併購者不再對公司感到興趣而知難而退,即俗稱的毒藥丸(Poison Pills)

19.賣回選擇權

公司在發行債券時,附贈一張賣回選擇權(Put Option),允許當公司遭受惡意接收等重大情事時,債權人可立即要求公司溢價贖回債券

20.黃金降落傘

規定當公司被併購時,必須支付鉅額的紅利給管理當局,以補償其可能遭受的損失(併購後被降職、解僱),一旦其他公司想要入侵,管理者就可以荷包飽滿、全身而退

21.白馬騎士

目標公司自行尋找較友善、在條件上較敵意併購者為佳的公司進行併購,使原先的敵意併購者無法得逞

22.綠色郵件

若目標公司覺得併購者威脅很高,又找不到白馬騎士來營救,只好主動與併購者接洽,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買回敵意併購者持有的公司股份,並要求對方簽署凍結條款(Standstill Agreement),保證在一定的期限內,不得再買進目標公司的股票,以避免再次發生併購事件。

文章分類:財務辭典